社区导学 | 前沿交叉院刘会涛导师开展社区导学活动
为帮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前沿发展,深刻领会其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价值,同时激发多学科交叉创新思维,3月18日,前沿交叉院刘会涛老师以“什么是遥感技术”为题,在丁香12号楼200路演厅开展社区导学活动,吸引了41名学生现场参与。
刘会涛老师以“遥感是什么?”为切入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遥感即远距离测量,它通过非接触手段获取目标信息,其核心在于‘计算成像’,而非传统的光学拍摄。”他结合历史脉络,系统梳理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雷达仅能实现一维探测;美国率先突破空对地扫描技术,占据领先地位;2002年起,我国科研团队另辟蹊径,逐步形成特色技术路线;时至今日,我国在部分领域已实现“弯道超车”。刘会涛老师强调遥感技术始终与国防安全紧密关联,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支撑。
在解析遥感技术学科交叉的有关内容时,刘会涛老师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自己所在团队的技术路径的差异化优势。“我们团队立足电子信息领域的深厚积累,始终专注于遥感设备研发,构建了从底层传感器设计到智能成像算法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通过集成电路、纳米材料等学科的深度交叉,突破了传统遥感技术的局限,率先实现了从‘单一探测’向‘多维感知’的跨越升级。”他特别指出,当前自主遥感成像技术研发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而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高度依赖“硬科技+交叉创新”的双轮驱动。以量子雷达遥感系统为例,通过纳米级芯片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协同优化,探测精度可显著提升,这正是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成果。
互动环节中刘老师以“遥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为题发起讨论。有学生发出疑问,认为遥感技术“不贴近民生”,他回应道:“遥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如边境监测、灾害预警等,看似遥远,实则是守护万家灯火的‘无形防线’。”活动最后,刘会涛老师寄语学子:“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遥感技术的突破,正需要年轻人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投身科研。”
此次社区导学活动,刘会涛老师以“什么是遥感技术”为主题开展讲座,深入讲解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跨学科融合的意义,深化了学生对遥感技术战略价值的认知,激发了跨学科创新意识。丁香书院将持续开展社区导学活动,助力同学了解科研前沿,提升学术能力,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