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社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劳动教育铸魂育人,以匠心精神培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5-04-27 10:40:46 高亚男 王欣 姜旭 翟志扬

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以“勤朴合融”为核心,统筹规划“专业筑基、劳动铸魂、实践赋能”的文化育人立体格局。制定《秋实社区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价值引领-实践锤炼-成果转化”三级目标,形成党建引领、师生共建的建设路径。构建“党建+劳动”“思政+劳动”“专业+劳动”协同育人模式,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聚焦劳动育人,提升社区引领力

秋实社区以党建引领劳动教育,设立“耕耘树艺”劳动实践指导工作室,推动党建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形成“支部领航、党员示范、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创建“秋实榜样说”思政品牌,邀请省级技术能手、新农人、优秀校友开展“田间思政课”,通过打造“青马先锋宣讲团”“劳动思政大课堂”等载体,推动劳动精神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构建“学思践悟”一体化育人模式。引领师生在乡村振兴、技能传承等实践中锤炼本领、担当使命,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二、推动全员参与,深化实践向心力

打造“四维融劳、启航铸魂”劳动育人体系,统筹思政、学业、生活、成长等六类导师资源,联动开展劳动实践、技能培训及文化传承活动,构建课程实践与文化浸润双轨模式。依托劳动教育月、技能工坊等载体,创新“积分激励”机制,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学生通过沉浸式劳动体验,全面强化责任担当、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及审美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协同发展,劳动育人成效显著。

三、丰富劳动活动,激发社区生命力

秋实社区以日常劳动教育夯基固本,以四季特色劳动教育创新突破,形成双线并行的育人体系。

(一)日常劳动教育常态化

导师伴学强技能:专业教师年均开设1200课时“田间课堂”,在温室、实训基地开展苗木栽培等实践教学;企业导师带徒完成“大观天下施工监理”等项目10项,推动产学深度融合。

学生主体重参与:设立“一站式劳动日”,划分宿舍、温室责任区,学生参与率达92%,校园环境整洁度提升40%;建立“劳动积分制”,积分可兑换学分,定期评选“劳动标兵”,激发内生动力。

社团赋能显特色:依托乡村振兴、花卉栽培等专业社团,开展助农直播、景观营造等实践项目30余项,学生主导打造“百草园”等劳动教育基地5个,年均服务农户200余家。

(二)四季特色劳动品牌化

以“四季耕读”为主线,构建循环递进的劳动育人模式,紧扣季节特点与育人目标,形成“春启匠心、夏践真知、秋融文化、冬育创新”的闭环体系。

春耕季聚焦“技能传承”,依托技能竞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夯实专业根基。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0余项、市级50余项。

夏耘季突出“实践服务”,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企业,参与社会需求导向的“三下乡”活动。年均成立实践团队28支,入选“七彩假期”等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5支,被CCTV-2、中青网、山东教育卫视等官方媒体报道20余次。

秋收季深化“文化融合”,举办劳动成果展、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将传统文化精粹、现代设计理念、地域特色元素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劳动+文化”浸润场景,推动工匠精神与时代文化多维交融。学生参加各项活动获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智慧农业虚拟仿真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50余项。

冬藏季深化“创新赋能”,孵化跨学科劳动创变项目,促进劳动教育与科技、产业融合。一站式社区孵化项目30余项,获“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20余项。

四季主题循环推进,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育人模式,实现劳动教育“年年有主题、季季有特色、生生有成长”。

秋实社区以劳动教育为主线,贯通“党建引领-专业筑基-实践赋能-机制创新”全链条,打造新时代职业院校“一站式”社区文化建设标杆。未来将持续深化“勤朴合融”育人理念,以劳动教育铸魂、匠心精神塑形,培育德技并修、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图片1.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责任编辑:隋朋
构建“党建+劳动”“思政+劳动”“专业+劳动”协同育人模式,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