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浸润式育人生态圈”,打造“党建红”与“学风蓝”文化走廊

发布时间:2025-04-27 16:41:31 知仁社区

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党建活动与学生学习生活存在“时空割裂”——党组织生活局限在会议室,学风建设停留在课堂,导致教育效果碎片化。借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契机,天津仁爱学院知仁社区在学生公寓11宿打造“党建红”红色记忆长廊,20宿打造“学风蓝”学业成长带,将宿舍走廊改造为“行走的课堂”,实现“每面墙会说话、每个转角有教育”,通过环境重塑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空间再造:从“空白墙”到“叙事场”

)红色基因“可视化”:

长廊以时间轴为脉络,通过“一大启航”到“二十大新征程”的线性叙事,构建起完整的党史教育体系。通过将红色文化嵌入学生每日必经的生活空间,实现了思政教育从"专门场域"向"生活场域"的渗透。未来,将突破传统展板形式,采用“图文+二维码”的互动设计,将平面展示升级为沉浸式学习场域,使历史事件从静态的“被观看”转化为动态的“可参与”。

)学风建设“场景化”:

通过时间轴、榜样墙、学科文化符号等视觉语言,融入学科特色、学术成果、榜样故事等元素,将宿舍走廊改造为“可阅读、可互动、可成长”的叙事空间,将抽象学风具象化为沉浸式场景,不仅能实现空间育人功能,还能以“看得见的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严谨治学的精神在00后学子日常行走坐卧间自然流淌,实现了“空间叙事”到“行为自觉”。

二、内容运营:从“静态展示”到“动态生长”

)学生主导更新机制

“00后讲解员”:培训学生担任走廊文化解说员,用青年语态讲述党史故事;“我的走廊我设计”:每月征集学生创作的学习攻略,优秀作品等;“班级承包制”:各班级认领走廊板块。通过自主策划与维护,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锻炼了组织管理、创意设计、资源协调等能力,真正将文化走廊视为自己的学习领地,提升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潜移默化中构建了“自治-共享-成长”的社区育人范式。

)主题活动浸润

设计“党员承诺墙”、“支部活力榜”、“能量补给站”、党员结对学业困难学生、学霸担任党建活动学习顾问等,构建起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的育人生态场,实现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转变,真正发挥出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

开展“学科里程碑”、“学霸方法论”、“学霸笔记橱窗”、“学习型宿舍认证”、“学术警示钟”、“21天闯关计划”、“学业急诊室”、“教授面对面”等活动,展示学科发展历程、校训精神演化,强化身份认同;设置“国奖获得者风采”“竞赛成果墙”,以真实案例激发学习内驱力;举办小型学术沙龙,打破课堂距离感。

宿舍的走廊,已成为学生口中的“红色充电站”和“学业导航仪”,这种“无意识教育”理念,增加了学生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环境细节自然渗透,塑造了“从低头族到讲解员”、组建了“走廊孵化的竞赛团队”、形成了“24小时学习圈”。一面墙也能成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


责任编辑:叶珂含
知仁社区在学生公寓11宿打造“党建红”红色记忆长廊,20宿打造“学风蓝”学业成长带,通过环境重塑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
天津仁爱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线原则”,推动领导、思政、管理、服务力量下沉社区,打造三全育人新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