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丨顾祥林副校长与材子嘉人的面对面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驻楼导师工作站邀请到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与学院师生在嘉定校区友园14-15号楼党建活动室共同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郑彧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晓杰、院长许维、党委副书记王凌凌、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刘诚出席座谈会,学院本硕博各培养层次共计20余名学生骨干参与此次活动。
首先,同学首先用热烈的掌声迎接顾校长以及各位嘉宾的莅临,随后顾祥林副校长亲切地邀请各位同学提出自己学习科研、生活、就业中面临的问题疑惑。同学们围绕所学专业、学习方法、学校学院政策以及个人发展等问题畅谈自己的感悟,并就这些问题积极与顾祥林副校长展开互动。 同学们不仅发表了个人的见解,也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并请顾校长指点迷津。顾祥林副校长一边认真聆听学生发言,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他们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耐心进行解答。
关于工科专业学生在择业时会放弃自身专业转向热门行业的现象,顾祥林副校长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思想家和开拓者,筑就的是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的教育应守正创新,适应时代需求。针对学科交叉的课程选择与学习方式,顾校长建议同济学子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资源,不论是人才优势,抑或是课程资源,并聚焦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素养,形成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2019级硕士生陈钰婷提出看法,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侧重发展中高端制造业,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基地,目前优势学科仍以传统工科为主,许多学生在择业时会放弃自身专业转向热门/高薪行业,想知道未来学校将如何帮助学生过渡。
顾校长针对此问题指出,培养人才是引领未来的,学科是面向科技的,专业是面向行业的。人才面向未来,一方面希望专业和学科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另一方面希望培养的是思想家和开拓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在新时代,要守正创新,面向未来,不断发展,适应时代需求。
2019级博士生张亚菲以自身研究内容为例,提出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关联较少的问题,希望学校出台更多政策措施推动研究生的学科交叉培养,以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便捷性。
顾校长指出三条建议:首先,充分利用线上课程等公共资源。其次,博士生要勇于去与最好的专家交流,多多请教,这是最宝贵的资源。最后关于对学习的认识,因为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而且更新迭代很快,那么大学生活研究生最主要是干什么?那就是培养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方法,提升实践能力。
2019级硕士生刘广提出,针对学硕和专硕的定位,学校及学院制定的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具体到每个老师来讲,学硕和专硕可能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情况在其他学院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学校层面针对这样的情况是如何考量的呢?
顾校长谈到,土木学院的做法是把学术性硕士取消,所有的硕士都按专硕来培养,而把博士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这个做法可能对中小学院阻力很大,但是综合考量这种培养方法具有多优势。希望各位老师可以深刻明晰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区别,学校和学院应当努力做到目标导向和路径清晰。
2020级硕士生胡源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及学科交叉方面,谈到学校目前有哪些已经出台的政策,未来有哪些规划,向顾校长提问能否建立一个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类似天大的宣怀学院),聘请更专业的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家等,以课程和实战训练、比赛等各种形式,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的交叉融合。
顾校长回复道,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还是主要针对本科生多一些,如果研究生有相关需求,可以把通讯方式和问题反馈给各位院长,后续如果存在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进行持续的反馈。
2018级本科生胡焱提出,在人才培养中应当以高素质教师和高质量课程引导学生快速入门学科,激发学生兴趣。接着他问道,评教系统是否可以有效发挥作用,学校是否会针对我们评教的结果来提醒对应的课程的老师。
顾校长针对此问题指出,评教系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学们一定要非常认真、非常真实的去反映,应当反应真正的问题。学校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条意见,并反馈教师,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2018级本科生邱淑文向顾校长提问,培养方案的调整是否可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兼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内容。
对此,顾校长指出,培养方案的调整需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希望后续学院能够多开展些座谈会,多听听学生的建议和想法。
整场交流会,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互动积极。顾校长不断勉励同学,材子材女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会充分依托学校的各类资源,启迪思想,开拓创新、勤学奋进,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争做无愧于时代的践行者与担当者。
最后同学们把自制的实验室作品(用固废材料制作的环保笔筒)作为礼物赠送给顾校长,并与顾校长合影留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