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双擎驱动,打造“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04 15:36:04 邓文雯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农业职教特色,以“AI+大数据”赋能,构建“智慧学习+精准服务”双擎驱动的“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通过夯实数字新基建、开发AI学习空间、优化数据服务、创新评价体系四大举措,实现教学资源精准供给、成长需求动态响应、育人效能全面提升,为农业高职院校“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苏农方案”。

一、夯实AI驱动的智能校园,筑牢智慧育人底座

学校实施智慧苏农工程,实现校园水电智能化管理。建设网上办事大厅,上线尔雅、泛雅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5G网络校园全覆盖,校园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整合专业数据管理系统、专业群资源库课程平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系统,实现课程资源中心平台、教务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教育教学平台等相互衔接对接、数据开放互通,构建智慧教育大平台。围绕“不见面审批”和“最多跑一次”的要求,以“一网通办”为抓手,重构了教务、学工、财务、就业等多部门协同的202个线上业务流程,变“线下跑”为“网上办”、“分头办”为“协同办”,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学管理服务。

图1:建有育人功能的智慧化校园应用.png

图1:建有育人功能的智慧化校园应用.png

二、开发AI赋能的教学空间,重塑智慧学习场景

构建AI直播互动平台,企业导师利用5G和VR技术远程展示田间操作,如无人机植保和白玉枇杷疏花,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细节,校内教师同步讲解技术原理。这种实际操作与理论结合的双线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合作局限,实现了技术与教育的常态化协同,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场景化深度实践的转变。

围绕碧螺春智能炒制等生产场景,构建AI+VR实训系统,通过3D建模和AI模拟引擎生成实操风险场景。学生利用VR设备进行沉浸式训练,同时搭建智能农机虚实联动平台,实现虚拟与真实农田数据同步。这种“课堂即田间、训练即实战”的模式,提高技能训练的精准性和产业适配度,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核心能力

图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png

图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png

图3AI+VR虚拟仿真教学.png

图3:AI+VR虚拟仿真教学.png

三、提供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构建智慧成长生态

构建就业服务智能体,“场景化”定制就业服务。依据最新就业政策、学生就业需求、企业岗位要求,整合语义识别、深度学习、大模型RAG等技术,实现学生画像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完善就业数据资源库,优化算法和模型参数,根据不同的场景对就业服务智能体进行训练,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推荐和建议。

打造动态课程推荐系统,依托“学业能力基因库”与课程知识图谱,运用智能算法向学生推荐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参考书籍和社团活动。开发AI职业规划助手,整合校企资源,提供全时全域、多维度在线就业咨询服务。在移动应用端植入职业测评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

师生数字画像和能力图谱.png

图4:师生数字画像和能力图谱.png

四、创新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变革智慧育人模式

立足农业职教特色,创新“耕读素养评价体系”,融合劳动教育(30%)、专业技能(40%)、创新实践(30%)数据构建多元模型,开发动态能力评估系统,实时追踪实训操作规范度、课堂互动活跃度等微观数据,生成个性化能力成长曲线,指导教学方案动态调整。

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涵盖教学、科研、学生、人事、一卡通、图书、宿舍、招生、就业、数据预警等10个方面,近50个数据分析模型,对教育教学全流程实时数据采集监测。通过整合数据,为学生打造数据画像、个性标签、校内轨迹等,呈现学生个体成长状态和群体发展规律,探索建立教育数字化评价体系。

图5:数字赋能学生成长成才.png

图5:数字赋能学生成长成才.png






责任编辑:齐梦冉
立足农业职教特色,以“AI+大数据”赋能,构建“智慧学习+精准服务”双擎驱动的“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
苏小农“一站式”社区平台上传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社区建设开展的各类活动报道和典型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