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筑商城,萧萧车马鸣——陕西清涧寨沟遗址考古新收获》讲座纪要
2024年4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系列讲座第二场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20报告厅举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孙战伟先生带来了《黄土筑商城,萧萧车马鸣——陕西清涧寨沟遗址考古新收获》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孙老师介绍考古发掘的背景和缘起。南流黄河两岸黄土丘陵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心之地,地貌沟壑纵横,受黄河冲刷严重,被称为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产生了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陕北地区陆续在四十多个地方发现200多件青铜器。有容器,兵器,很有地方特色。晋西以往发现的青铜器主要分布在山西石楼,柳林等县36处地点,数量240余件。在这一范围内总共发现了500余件的青铜器。198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清涧李家崖、辛庄、绥德薛家渠、柳林高红等商代遗址考古工作先后开展,慢慢揭开这一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
1983年——199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清涧李家崖发现的商代遗址,发现大型的夯土基址,出土了一批极具特色的陶器与兵器,这是第一次经过考古发掘确认的清涧地区的商代大型遗址,通过对陶器的文化面貌进行辨认与研究,专家们提出了李家崖文化的命名。2007年在山西柳林高红做了第二次发掘,同样发现了商代晚期大型遗址,并发现有夯土建筑和地方特色非常明确的陶器与青铜兵器,基本上文化面貌相似。第三次重要发现是在2012-2016年,在清涧辛庄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当时发掘有六座小型墓葬基本上被盗掘一空,发掘完成后对后面山头进行了调查勘探,发现了夯土建筑,辛庄遗址的发掘为之后寨沟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借鉴。
之后孙老师对辛庄遗址进行介绍。辛庄遗址山头四周陡峭,陡峭的山壁,全部用夯土包裹,清理后还存在十米左右的夯墙,整个山卯上进行去高就低,填平进行夯土处理以后营建建筑。从结构上来看,整个大型建筑在一个山峁上,考古工作者做了简单复原,建筑形制基本清楚,中间是700多平米的下沉式中心院落,中间是一个圆坑,下面还有石板和石块,里面有夯土台基,柱洞,周围还有木头包边,门道进门处铺石板,原应为一个封闭式建筑,外围还有回廊,呈台阶状(现是缓坡状),回廊地面上铺设木地板,回廊边还有踢脚线。小型建筑同样是下沉式的,下沉一米多深,有夯土,生土边,院落靠北边有一排房子,是一个四间相连的组合套间房屋,另外一个山卯上隔河发现中型建筑,也同样是下沉式的院落,院落里夯土墙围成了单间的房子。整个来看这个遗址有墓地,有大型建筑,小型建筑,中型建筑。除了山顶遗迹以外,在半坡上同样发现生活遗迹,比如铸铜作坊,墓地和灰坑等,还发现了陶范,孙老师表示有明确出土位置的陶范出现就意味着这个地方有铸铜作坊,增加了遗址的功能内涵。从整个地形图上来看,非常紧凑的几个山峁组成了一个聚落群叫做“多峁一体”,有建筑、墓地、铸铜作坊,甚至还有其他的小型墓地和一般人居住的地点,这是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做出的选址和营建的现象。在辛庄遗址东南两公里左右的高塬发现甲字型墓葬,盗掘严重,口大底小,南北向有一条墓道,盗洞里仅发现蚌片、漆皮和朱砂,出土了战国带钩,推测为战国时期墓葬,形制不符合商代墓葬形制特征外加带钩的出土,判定是战国墓葬,但之后发现为李家崖文化的商代大墓。
除了辛庄遗址之外,考古学者还对周围乡镇进行调查,在西惠家圪崂和樊家岔等地都有夯土遗址和铜器的发现,以辛庄为代表的还有铸铜作坊和大墓,这在7公里的范围内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大的中心聚落群。根据这一线索,以辛庄遗址为根据地继续扩大范围,在清涧县和绥德县也进行调查,这两个县也是以往青铜器出土较多的地方,这次调查为寨沟遗址的发掘打下基础。
2022年6月,为进一步深化黄土丘陵地区商代晚期的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启陕北商代考古工作,围绕寨沟遗址设定目标,将聚落结构,社会形态,族属,铜器来源等问题都考虑进去,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孙老师具体讲述了从2022年7月到2023年底对发掘寨沟遗址的几大收获。
收获一:大致厘清了遗址的聚落结构
根据调查勘探,结合遗址点的聚散程度,功能要素的互补性,确认其范围大致有300万平方米,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铸铜作坊、一般居址点、大、中、小型墓地等,功能齐全,分布于大小不同的11座山峁或山坡上。遗址中心为大型建筑,不一定是居住区,也可能是公共场所,一般居址点、作坊、小型墓地散布于周邻山峁,大中型墓地离大型建筑2、3公里。凸显出黄土丘陵地带大型遗址“多峁一体”的分布特征。这为下一步廓清黄土丘陵地带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启示。
收获二:发现一处台城式夯土建筑
这座台城式的夯土建筑,是最核心的区域,也是调查中最早发现的区域。位于两河相交的独立山峁上,四周陡峭,夯土包边,夯墙高达16米以上,气势恢宏,墙面上发现有成排的纴木洞,峁顶平坦开阔,全部夯筑地基,总面积2万平方米,这一发现与石峁特征非常相像。
发掘揭露出顶部是一组由下沉式中心院落和四周回廊组成的“回”字形建筑群。建筑群合围区域面积6000平方米。中心院落东西长43米、南北宽18米,面积774平方米。北廊和南廊保存较好,下沉式院落踩踏面不明显,四周没有壁柱,专家推测这里不经常活动,且该遗址是露天的,回廊上有壁柱,地面上有较粗烧毁的木柱,门道两侧有半壁柱,地面同样发现木地板。门道内出土的遗物等级较高,如石磬、石钺、石刀、三足瓮等陶器非常精美。出土卜骨的整治方式以及钻凿的形态与殷墟的卜骨也很相似。说明这一地区生活的居民把商代的占卜系统也学习到了。
收获三:发现了丰富的铸铜遗存
在建筑区以东300米处的鱼塌梁山峁上发现大量的陶范。这个山峁临沟,壁上夯土包边,陶范出土于夯土内,说明在夯土前这个地方有铸铜活动。出土的陶范非常精美,纹饰和青铜器上的纹饰相似,发现有铜觯陶范、铜禁陶范、铜簋陶范等等,这些陶范有可能是铸造青铜器使用过的,在个别陶范上还检测到很高青铜残留。反过来推测之前发现的500多件青铜器是否有一部分出自这里。专家们把车舆端饰陶范和发掘出的铜器相对应,基本上能对上。
收获四:发现11座带墓道的大墓
2022年寨沟附近调查勘探过程中在离寨沟两公里左右的后刘家塔地区发现了一座大墓,口大底小,发现了商代夔龙纹的纹饰,才慢慢将这座墓年代确定下来。2023年在挖寨沟的同时扩大范围共发现11座大墓。8号墓南北向,甲字型,墓两侧同样生土台收分,在墓葬填土里清理出9辆车。3号墓也是南北向,甲字型。这种口大底小,生土收分的形制在战国时期楚墓中比较常见,同时孙老师认为寨沟大墓中无腰坑,没有殉人殉狗的这种形式,和商代的墓葬也有所不同,显示出这一区域寨沟大墓的特征,丰富了商代大墓的类型。孙老师将遗址的大墓与殷墟王陵的土方量进行统计对比,王陵发现8座带四条墓道的大墓,目前清涧发现的两个大墓的土方量只比西北岗王陵最大的墓少。
以往带墓道甲字型大墓在河南,山东,陕西有发现,这次发现加辛庄的12座墓葬,是商文化圈以外发现的墓葬最多,规模最大的墓葬。
孙老师表示做考古也不能只是局限于墓葬,墓葬只是遗址的组成部分,我们还要去寻找其他的功能区,去探索居住区,当时人群是居住在什么区域,要放眼整个聚落进行探索。
收获五:出土了一批高等级随葬品
3号墓出土的铜钺,卜骨,雕花骨柶(只有西北冈王陵才有发现),象牙器雕刻兽面纹,兽面纹象牙杯等,还有海贝、镶嵌绿松石、骨泡,蚌泡,金器,漆器等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物质文化相同。金耳饰、蛇首匕、陶器等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收获六:发现国内最早的双辕车
寨沟遗址贵族墓葬普遍葬车,8号墓墓道一排9辆车,3号墓三排12辆车。双辕车是M3编号12的车子,未被扰动,形制最为奇特,在目前商周考古发现中属仅见,为平行的双直辕,前端横置一弓形轭,后连接椭圆形车舆,单轴贯穿两轮。辕通长4米,轮距约1.8米。车体木构末端多见青铜器饰件,辕、軨等部位髹漆,制作精美,装饰讲究。发现了铜泡、嵌绿松石八角形器、嵌绿松石铜燕形带扣、铜车輢端饰等车马器装饰品。据形制结构特征观察,当为首次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其应该就是文献和金文中记载的牛车或大车。
关于目前已测定的年代分布集中在商代晚期,个别墓葬可能进入西周早期,寨塬盖测年材料为木材或木炭,可能导致年代略早于墓地。
寨沟通址的考古发现,为几十年来黄土丘陵地区不断出土的铜器群找到了明确的考古归宿,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
寨沟通址遗存丰富、要素齐全、布局清晰,揭示了迄今黄土丘陵地区规模最大、内涵最复杂的一处中心聚落的完整形态,当为一处方国都邑所在地。
寨沟遗址的大型建筑、墓葬、陶器群独具特色,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陶范和大型墓葬出土的马车、车马器、玉器、骨器、漆器、龟甲与殷墟上层物质文化高度相似,反映了黄土丘陵地区与商王朝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强烈影响,加深了我们对商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是商代方国考古的重大发现。
讲座最后,孙老师与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热切的交流与互动,并耐心地一一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最后,师生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对孙战伟先生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