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导师面对面 | 学理致知,思理明智,峻德书院“开学第一课”成功举办
【开栏语:华南理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部署,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为重要抓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践行“学生永远在C位”的育人理念,聚焦培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人才。】
3月1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夏正林教授受邀来到广州国际校区,开展以“大学:学什么,怎么学?——从‘人应该如何思考’说起”为主题的讲座。讲座聚焦“人的思维方式”,通过理论解析与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与逻辑,开启大学学习与成长的新篇章。
夏正林教授从中世纪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谈起,指出理性思维并非天生,而是可通过后天教育与训练培养的能力。他开宗明义提出:“思维应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并强调知识、思维与品格三者的深层关联——知识是积累的起点,品格是立身的根基,而思维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决定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以品格指引实践方向。
夏教授以一只普通杯子为例,阐释认知的相对性:“若有人长期用杯子插花,对他而言这就是花瓶。”他进一步假设:“如果杯子被打碎,该如何赔偿?”有同学认为应照价赔偿,有同学主张考虑使用场景的特殊性,还有同学质疑杯子是否真有固定价值——不同立场会得出不同结论。
他小结道,“每个人都是自己思维世界的‘井底之蛙’,当我们与别人对话时,一句‘在我看来’不仅是严谨的表达,更是对他人观点的尊重——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才是突破思维边界的开始。”
夏教授以一个简单的数列问题开启本环节。当同学们纷纷尝试用数学规律推导答案时,他却反问:“是否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答案的多样性源于解题标准的不统一”,夏教授指出,“若讨论前不明确前提条件,争论便会陷入无意义的对立。”
他以此延伸至思维实践的关键:“统一标准是理性对话的基础,但现实问题往往需要兼容多元视角。”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围绕“科学思维的应用”“人生规划与认知提升”等问题踊跃提问。夏教授耐心解答,并强调:“思维训练需贯穿学习与生活的每个细节,从课堂到实践,从个人成长到社会协作,理性思考是终身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