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考古实习】2022级文物全科班东下冯考古队实习收获(二):上冯圣母庙考察记

发布时间:2024-09-07 23:25:55

运城夏县上冯圣母庙位于夏县县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处的埝掌镇上冯村村中,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是由村中冯氏捐资修建,明清时期对其进行过增修扩建,逐渐演变为当地居民祀神祈福的主要场所。现存建筑主要有元代的圣母殿、明代的香亭(亦称“看亭”)等,另有元代以来碑刻5通。圣母庙于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7月8日,在王炜老师的带领下,东下冯考古队前往驻地附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冯圣母庙进行参观。东下冯考古队的所有同学都参加了本次活动,包括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全科方向本科生10人、研究生2人以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3人等。大家步行了大约15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因为考古队的崔俊俊领队已经提前联系了当地文物部门,文保员专程赶来打开了大门和殿门。

贾博航同学是来自夏县本地的文物全科生,此前已经多次到夏县文物部门参加实习,对当地的文物资源十分熟悉,所以首先由他向大家介绍了圣母庙的基本概况,然后再和王老师一起带领队员们进行细致参观。

我们首先参观圣母殿,它是圣母庙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圣母殿坐北朝南,砖石垒砌的方直台基高约1.2米,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王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大殿的结构,和同学们一起辨认了每一个构件的名称,重点关注了明间的八棱檐柱、普拍枋的搭交、山墙外增建的厚重石墙等细节。殿内现有3尊当代新塑的塑像,从后墙上残留的背光等痕迹来看,原本也应是三尊塑像,只是更为高大,可惜的是从残存痕迹难以判断原来塑像的神格。殿内保存较好的彩塑是位于两面山墙上的悬塑,均为层层堆叠、色彩艳丽的天宫楼阁,主体部分为相互毗邻的三座楼阁,两侧各有一座配殿,下方有彩绘的山石树木,下方有悬塑的五彩祥云等,秩序井然,蔚为大观。从残存痕迹判断,这些楼阁间应该还塑有人物,据村中老一辈村民介绍,“这里面的那悬塑原本非常漂亮。除了那琼台楼阁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人物塑像,整个面貌非常壮观。后来因为在这里建学校、办活动,很多人物塑像都被破坏了,现在也就剩下那两处悬塑了,来看的人天天有”。悬塑的形制、色彩等符合山西明代悬塑的一般特点,应是明代对圣母殿进行维修和装饰时附加的。

我们随后参观了香亭,它大约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同为砖石垒砌的方直台基,主体部分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出抱厦,单檐歇山顶。主体部分的平面形状近似方形,只用檐柱一周,不用内柱,柱径有粗有细,相差较大,两根通梁承托结构繁复的斗八藻井。除了内部结构以外,香亭顶部的琉璃构件也十分精彩,每根屋脊上都有华丽的琉璃装饰,除传统的花卉、龙凤等图案以外,不少琉璃构件上有复杂的人物,表现的应该是特定的故事情节,图案生动,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据贾博航同学说,类似的琉璃构件还见于夏县文庙大成殿等古代建筑。

除了上述2座古代建筑,圣母殿旁保存有西配殿,应为清代建筑,现供奉关帝像。

最后,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仔细辨认了庙内现存的古代碑刻,并对部分碑刻进行了录文。多数同学是第一次释读碑文,碑文上的字迹有些已经模糊,还需要利用手电筒等照明以帮助辨识。碑刻的关键价值在于它能够比较直观、全面地反映一段历史,并能长时间保存下来,现存的5通碑刻详细记录了圣母庙的创建时间、修缮以及布局等,是研究寺庙历史和文化时的重要参考。因为这次经历,不少同学切身感受到了碑刻在古建筑调查中的重要价值,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巧遇夏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巡查降雨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两位在岗实习的文物全科2023级本科生。2022、2023级夏县籍的文物全科本科生在此不期而遇,当其他专业的同学享受暑假悠闲时,他们或参加考古发掘,或投身文物巡查,已经开始为当地的文物部门注入“新鲜血液”,为山西基层乃至全省文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参观既是对紧张的考古发掘工作的“调剂”,也是对文物全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继续贯彻。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巩固了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古代建筑知识,也为大家的田野考古实习增添了新的乐趣。东下冯遗址和上冯圣母庙,地下的考古遗址和地面的木构建筑,都是夏县乃至我省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希望通过此次田野实习,大家在各方面都能够大有收获。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责任编辑:张馨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2级文物全科班东下冯考古队实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