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共育” 构建兴农强国 “一站式”学生红色社区
四川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教育强国、农业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一站式”学生红色社区建设作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抓手,立足百廿川农大红色根脉,深挖红色育人富矿,系统构建思想铸魂、成长导航、实践淬炼、协同聚力的育人共同体,打造“一站式”学生红色社区育人新高地。
一、价值融魂,点亮文化育人“领航灯”
厚植红色基因,培育爱党爱国之心。以学生社区为总引擎,串联26个“红色文化驿站”,组建“青马燎原”百人宣讲团,联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成员等200余人,通过“驻点式+网格化”下沉辐射,为4万余名学生提供全方位引领。建立红色文艺轻骑兵,主创主演《觉醒四川》《浴火红梅》《曙光》等舞台艺术思政作品30余部,筑牢红色教育新阵地。
舞台剧《秋瑾颂》表演现场——以舞台为熔炉,铸魂红色基因
发扬校本文化,涵养知校爱校之情。以“浸润式成长社区”建设为核心,开发《川农大红色档案》《川农往事》等17部校史读本。开设“校史里的思政课”,将《大国三农》《强国会客厅》等特色课程讲堂,嵌入社区学习生活日常。打造“成长能量站”,原创《百年川农》《顽石》《稻魂》等校史剧、大师剧,每年组织万名新生“看剧学精神、读书悟初心、听课强信念”,构建文化育人新场域。
《川农大红色档案》《川农往事》等校史系列读本——在文字中追溯校史脉络,于墨香里厚植爱校情怀
砥砺时代精神,激励强农兴农之志。以“尚美崇农”为内核,打造“课、演、展、赛”活动矩阵,年均开展“强国梦”红色主题活动,覆盖学生35.7万人次。开发《川农青年说》《操场夜话》等9门社区微课,让红色教育浸润社区微场景,深化“社区即课堂、学生共成长”理念。
二、空间融汇,建强学生成长“枢纽站”
构建展示空间,建设场馆育人“大课堂”。系统构建红色文化空间布局,全力推进校史馆、档案馆、标本馆“综合体建设”提质工程,建成江姐精神园、院士广场等“红色文化地标”30余处。创新“一站一坊N空间”建设模式,依托鱼凫街、秋穗园等9个学生社区,建设党群服务站,升级改造320余间党史学习角、党团活动屋,开展“红书共读”“党史桌游”等朋辈教育活动,形成红色育人服务圈。
学生在社区操场开展文艺表演——以青春之声唱响多元文化舞台,构建活力社区育人新场景
打造活动空间,激活文化育人“共振场”。坚持“以美育德”,夯实阵地建设。打造“惠民祉”科创中心,形成“稼穑梦·青春”文化品牌集,创新“艺术党课”形式,开展音乐舞蹈史诗《百年辉煌》等大型文艺演出,在社区中打造喜闻乐见的“红色剧场”。持续优化羌江堂、银杏楼等社区素质中心建设,以20余标准化排练厅为圆心,实施红色社区“点亮计划”,年均开展高质量专场演出20余场。
羌江堂红色剧场・情景剧《曙光》主创主演现场——以艺术笔触解码红色基因,让党史在情景演绎中“活”起来
力拓全媒空间,织密网络育人“浸润网”。打造“抖B快”全媒体矩阵和“两新一融”新媒体平台,全网粉丝量超50万,创新“红史接力”网络活动,让红色教育24小时在线“不打烊”。推出40余期“青课堂”系列微团课,浏览量超50万次。依托国家新媒体重点示范工作室,打造红色主题MV《我和我的祖国》《新长征路上》等500余件青春网络产品,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转发300余次,全网浏览量破1.5亿次。
梧桐道社区快闪活动现场——以青春快闪激活网络育人“流量密码”,让红色基因在全媒矩阵中“潮”起来
三、实践融链,锻造兴农报国“先锋营”
搭建全域覆盖的组织链。深扎组织根系,以“党建红”浸润社区治理,依托26支辅导员队伍,形成辐射式党建矩阵。网格治理创新,打造“校院班寝”四级红色网格,实施“三长三红”机制,楼栋长担任“红色管家”,楼层长化身“红色哨兵”,寝室长成为“红色细胞”,将学生日常嵌入社区网格。智慧响应升级,鼓励同学通过“校园百事通”反映问题,社区年均解决学生问题600余件,实现“问题发现在网格、服务响应在门口、矛盾化解在社区”的生动局面。
锻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链。传承创新40余年社会实践积淀,深化“行走大思政课”实践品牌。将红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4个通识实践必修学分,实施“红色实践周”制度,校地共建社区实践基地400余个。成立“川农红”志愿服务总队,年均组织100支先锋队、1500个实践团、3.5万名青年开展主题社会实践,累计孵化“情系三农”“青马燎原”等国家级品牌团队100余支。
涵养长效培养的成长链。立足学生成长全阶段,推行“社区启航”计划,开发“五个一”红色菜单,即一个初心讲堂、一场红色剧目、一本成长手账、一名党员班助、一份生涯规划,实现全校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深化“社区护航”机制,筑牢心理健康红色防线,建立“心灵氧吧”30个,开展师生结对帮扶,心理危机干预。打造“红途领航”行动,举办“乡村振兴”“西部计划”等专场招聘会40余场,引导毕业生西部地区就业。
四、机制融通,深耕三全育人“责任田”
打通部门协同“壁垒墙”,统筹规划聚合力。一体贯通强根基,学校党委出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方案》,由党委统揽、部门协同、师生共治,推动体系、资源、服务融合。资源整合优供给,累计投入经费1200万元,打造学生社区服务中心,改造红色主题景观空间4100平方米。实现齐抓共管、师生满意的“治理新成效”。
疏通评价激励“中梗阻”,评价改革添动力。形成以“德美共融”为导向的立体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反馈—激励”闭环机制,将评价结果深度融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与评优评奖、推免保研、就业推荐等5项发展权益挂钩,形成“参与有记录、成长有轨迹、贡献有回报”的正向激励链。
激活数据赋能“新引擎”,智慧平台葆活力。全国率先构建标准化育人体系,以数据赋能红色社区建设提质增效。自主研创“i-川农”APP,注册用户突破10.6万人,累计服务学生112万人次,实现学生红色成长轨迹可视化。建立“需求-供给”双清单匹配机制,动态生成个性化“红色成长档案”4万余份。实现人才培养从规模管理向精准育人的“治理新突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