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党建 | 学生党员读校史(第三期)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为切实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开设党史校史学习教育,追寻红色历史专栏——学生党员读校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倾听国际经贸学院学生党员讲述红色校史故事。
朗读者//学生第四党支部刘恒
在中国当代学术界,能称为“学科之父”的,潘序伦先生是其中之一。他被誉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他将现代会计理论带回中国,他告诫学生“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终究不若道德之重要”。终其一生,恐怕没有比立“信”更重要的事业了。
日渐复杂的经济活动对传统的记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式簿记终于来到了十字路口:是全面引进西式簿记?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稍作修改?中国会计领域就此掀起了一场“改革与改良”的论争。
作为“改良派”的代表,徐永祚主张在保存中式簿记核算形式的前提下进行改良。他编纂了《会计杂志》月刊,出版著作《改良中式簿记概说》,并陆续发表《改良中式簿记实例》《改良中国会计问题》《改良中式簿记缘起及简章》等文章,以阐明观点。
作为回应, “改革派”之代表——潘序伦则发文《为讨论“改良中式簿记”致徐永祚君书》《批评徐永祚的改良大纲10条》和《改良中式簿记之讨论》等文,坚持会计属于一种科学技术,不分国界,也无所谓中西之分,关键看方法科学与否。
对于一场有关学问的论争而言,观点难免针锋相对,然而学人总是儒雅的,一来一去之中,自不失风度。据说后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门派官员与经济界人士座谈,进而达成共识——在“统一会计制度”中,既采用借贷复式簿记,又承认改良中式簿记。就这样,这场短暂的会计领域改革与改良之争便告结束。
但它留给潘序伦的对于会计事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有了徐永祚这个标杆,潘序伦更加专注于学术,专注于现代会计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他深刻意识到,会计补习学校并非正规学校,毕业生无正式学历,自然难被社会承认。1937年夏,“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经当时教育部批准成立。从1927年的簿记训练班,此后一直到1947年,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共计举办了40届。以1937年为分界点,前十年入学学生4783人,后十年30476人,最盛时仅上海一地就设有11所分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而立信会计学校的品牌也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为如今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