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打造“健康+”四维育人学生社区生态圈
一、“健康+”四维育人模型构建
学院以学生社区为实践基地,围绕心理健康(疏解压力)、体育赋能(强健体魄)、专业实践(学以致用)、志愿传承(共建共享)四个维度,构建“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学生自治”协同育人生态,形成可持续的“健康+”社区育人模式。
二、四维育人实践路径
(一)心理健康:从“被动干预”到“主动疗愈”
1. 场景创新
在五食堂“勤在上理”活动室开设“午后心理集市”,每两周开展诗歌朗诵、心理剧角色扮演、树洞信箱等轻量化活动。
2. 文化浸润
“心弦驿站”社团开设零基础民乐体验课,结合鼓圈减压、音乐冥想调节情绪,每月举办2场“丝竹健心”讲座,解析传统民乐文化。
(二)体育赋能:健康体魄,激发成长内驱力
1. 以体促学
联合体育教学部发起“朝阳小队”体改项目(以学困生为主),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业压力,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配备专属教练。
2. 以赛健心
举办“健康杯”篮球赛、羽毛球赛、环宿区荧光夜跑,设置5个宿区任务站点,激发跨年级互动,融入情绪释放、团队协作与急救技能挑战。
(三)专业实践:立足学科特色,服务社区需求
1. 科普惠生
“食步芳草”社团在宿区开展健康宣讲,与五食堂、思餐厅联动试吃新品、讲解膳食搭配;食品安全问答活动覆盖百余人次,倡导理性消费理念。
2. 实践育人
通过美食理自有诗意系列活动,结合中国传统节气,传承传统文化并传递食安理念。
(四)志愿传承:微光聚力,共建社区家园
1. 旧书传新
活动十年持续开展,惠及500余名新生,书籍复用率超过80%,象征健康青年精神的传承。
2. 宿区治理
非机动车停放志愿服务优化宿区环境,通行安全显著改善。
三、长效机制与育人成效
(一)从参与者到建设者
1. 学生自治驱动
学生主导策划“文明离校周”“运动x心理健康月”等活动30余场,提案落实率90%;食步芳草社、心弦驿站社团获评校级五星/四星社团,形成“策划-执行-反馈”闭环。
2. 资源内生循环
集章激励兑换文创礼品,激发学生积极性;旧书复用节省经费采购活动物资,实现资源可持续流转。
(二)从个体成长到社区共生
1. 学生成长可见
体育比赛千余人参与,形成浓厚的运动氛围;体改参与者最大摄氧量提高10%、力量/柔韧性提升15%;社团获食品安全竞赛上海市亚军;心理活动累计服务100余人次,树洞信箱回复率100%,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2. 社区协同共生
宿区环境得到改善、旧书漂流惠及新生;长白社区活动获居民认可,形成校社联动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