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青衿绿洲计划”:“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赋能与环保实践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绿色环保深度融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以“青衿绿洲计划”为载体,聚焦文化赋能与生态实践,构建“文化浸润-环保实践-创新协同”育人体系,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社区特点的绿色文化品牌,助力学生成长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一、学生参与:以行动践行环保,以实践凝聚共识
1.环保知识普及与沉浸式体验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普及环保知识,推动学生从认知到行动,在五公寓二号楼等学生社区张贴环保学习盒子、ECO能量公约,重点展示“步行800米减排92克碳”“每餐少剩30克食物年减碳365吨”等核心数据,实现数据化科普宣传。在社区活动室开展“一张纸的再生之旅”活动,组织学生将废弃试卷、打印纸制作成再生笔记本,通过宿区学生参与互动实验深化理解。
2.低碳生活激励与常态化行动
以“小激励”推动“大改变”,建立可持续的低碳行为模式。环境与建筑学院在主负责的楼宇发起“1000米步行挑战” 打卡行动,鼓励学生宿舍至食堂路、教学楼、实验室路段步行代替电动车方案。推行上传“光盘”照片、“少点外卖”行动积分兑换文具、校园文创等奖励,达到节约粮食、减少碳排放的效果。
3.“长江卫士”生态保护实践与社会化参与
构建“宿区-流域-云端”三维实践网络,组织宿区学生参与“尚理长江大保护”社团,组建“青衿环保先锋队”定期开展长江禁渔专项宣传、刀鲚种群生态调查、长江口微塑料污染监测、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览、“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观测等活动,所形成的长江生态调研报告推动禁渔政策优化。
二、文化建设:以传统融合创新,以自治激活活力
1.非遗技艺与环保理念的跨界融合
举办“绿意循环”社区文化节,通过“非遗+环保”手工作坊,将竹编、扎染等传统技艺与低碳理念结合学生创作的竹编环保篮被用于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实现“文化传承-资源利用-环保实践”闭环。活动期间,“环保心愿树”打卡墙收集绿色承诺,兑换绿植种子形成“一室一花园”的社区景观。
2.学生自治推动社区绿色创新
“绿洲议事厅”由学生党员、社团骨干组成,定期讨论环保议题并推动措施落地。学生提案的“宿舍楼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灌溉社区绿植;策划的“旧物新生”市集促成闲置物品交易减少资源浪费;开展的“节能巡查行动”,学生楼层长定期检查宿舍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推动社区月度用电量、用水量下降。此类自治实践不仅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社区归属感。
3.低碳场景营造与价值观浸润
利用宿舍公共空间展示学生创作的低碳主题海报、摄影作品,并标注“步行减排92克”“节约1吨纸=保护17棵树”等数据标签,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认知;设置“节能工具箱”(如共享打气筒、维修工具)、旧书漂流架、环保知识展架,打造“可触摸”的低碳生活场景。
三、成果转化:从个体到群体,从校园到社会
1.学生成长: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通过“青衿绿洲计划”,社区学生不仅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更成长为生态文明传播者。参与长江保护调研的学生团队将成果转化为科普课程,走进中小学课堂,成长为上海市“环境科学工作站”的小老师。
2.社区生态:从理念到实践
学生社区内形成“垃圾分类-旧物回收-资源再生”的循环体系,提升垃圾准确分类;形成节水节电自觉意识,减少碳排放。这些意识的建立和行动的背后,是宿区学生日积月累的效应。
3.社会影响:从校园行动到区域联动
“青衿环保先锋队”的长江保护实践获地方媒体关注,调研报告为环保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与长三角高校共建“绿色社区联盟”的倡议已进入筹备阶段,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环保行动的辐射范围。
四、品牌化建设与长效机制:校园低碳场景的深度实践
“青衿绿洲”品牌建设,未来计划在社区中心区域建设“青衿绿洲”共享空间,集环保展示、学术研讨、实践工坊于一体。计划在宿区空间设“绿洲图书馆”,收集生态主题书籍并定期举办“绿色影厅”观影会,播放《地球脉动》等纪录片,强化生态价值观浸润。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聘请环境领域专家与非遗传承人担任社区“双导师”,开展“低碳生活工作坊”“传统技艺与现代环保”主题讲座等。
“青衿绿洲计划”通过文化浸润与环保实践的双向赋能,将学生社区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课堂”,实现了思政教育、专业实践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未来,计划将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联动长三角沿线高校共建“绿色社区联盟”,推动环保行动从“一域”向“全域”延伸,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