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品|春风化雨,点亮心灯
守从业初心,坚定而专注
在精益求精中臻于至善
思育人之道,躬身且细作
在知行合一中铸魂领航
创精品文化,突破中超越
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山东建筑大学持续推进“一人一精品”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面向全体辅导员开展精品项目培育工作,通过打造“一人一精品”的生动局面,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2024年培育建设辅导员精品项目129项,评选出优秀项目25项。
为展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期,将陆续推出优秀辅导员精品项目系列展示。
本期推出:2024年心理健康系列优秀辅导员精品项目。
“知心”工作室——探索工科学院“123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王欣磊
知心工作室秉持“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育德、育人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以心理学的语言表述,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当代思政教育理念的新时代心理育人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致力构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方便非心理学专业辅导员掌握的“1套机制+2支队伍+3维平台+4套干预方案”的工科学院“123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学院将“1234”心理育人模式与“知心”心理工作室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举措搭建了协同推进的心理育人平台,以师生工作队伍为保障,谱好人人心理育人“协奏曲”,以不同年级阶段为导向,建好时时心理育人“磁力场”、以多方平台资源为载体,挖好处处心理育人“生态渠”,最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心理育人经验思路。
“知心”工作室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育德、育人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以心理学的语言表述,整理和研发一套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方便非心理学专业辅导员掌握的,包含如何识人、用人、育人,包含如何开展谈心谈话、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育人的工作方法和指导手册,实现心理活动“专业化”、课题研究“深入化”、育人工作“融合化”。
筑梦花开,一路“友”你——“TPS”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搭建
理学院 李姗
“TPS(Teacher—Peers—Students)”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从“朋辈心理互助队伍机制建设”(T—P)和“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实践”(P—S)两大方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如下图所示。
(一)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建设(T-P)
1.建设一支“12345”型朋辈心理互助队伍
以“助人自助,共同成长”为“1”个中心,同时具备学生干部和“半专业化”心理工作人员“2”个身份,在工作中联动“教师(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心晴联络员”“3”层,以提升朋辈间“希望、自信、坚韧、积极”的心理资本“4”要素为目标,以“5”项内容为重点工作,着力打造“12345”型朋辈心理互助队伍。
2.建立“招募-选拔-培训-考核”一体化机制
根据制定的《朋辈心理互助员考核办法(试行)》,每年度对心理互助员进行考核,并评选出十佳朋辈心理互助员。
(二)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实践(P-S)
1.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系列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示范和指导作用。
制定《朋辈心理互助员团体辅导方案》,对朋辈心理互助员进行第一代团体辅导训练,系统培训后选拔优秀互助员进行有效团体辅导。
2.朋辈心理互助品牌活动创建: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依托学院二级心晴工作站,打造“心灵氧吧”工作品牌。开设“心灵氧吧”朋辈讲坛。
3.朋辈心理互助方式创新: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划员作用。
搭建朋辈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开通“心灵氧吧”专栏,心理科普文章发表30余篇,利用网络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4.心理健康信息监控和收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动态信息员作用。
心理互助员需要在线上实时关注学校各大网络平台,以及学生朋友圈、QQ空间动态等,及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5.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发挥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用。
对需要求助的学生进行问题识别和简单情绪疏导,将心理危机干预的“防火墙”前置,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研究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张辉
本项目旨在探索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项目期间,张辉教授及其团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书籍,并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研究内容,也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项目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和实践研究,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得到了加强。
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