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驱动生态育人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双馨书院生态校园创建实践探索
一、案例背景
2016年,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获评“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校”与“福建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双馨书院党务工作小组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使命,自2021年起,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学生党员先锋队,创新构建“服务-考核-成长”闭环生态体系,开展生态校园创建行动。通过制度化志愿服务机制,将生态理念融入育人实践,实现校园环境提升与学生成长的双向赋能,探索出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二、经验做法
(一)党建引领,构建志愿服务矩阵
双馨书院以学生党员先锋队为核心,设立垃圾站分类引导、早锻炼道路清洁两大志愿先锋岗,形成日常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服务网络。其中垃圾站先锋值班项目获评校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成为生态校园建设标杆。党员学生以身作则,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构建起“党员带头、全员共建”的创建格局。
(二)朋辈示范,厚植生态理念
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化身“移动课堂”,通过现场示范、即时指导,将垃圾分类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这种朋辈教育模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环保自觉,使生态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形成“一人示范、众人响应”的良性循环。
(三)机制创新,提升环境品质
依托制度化志愿服务体系,书院实现生态校园建设的长效化管理。通过定期巡查、动态反馈,校园垃圾投放点从杂乱无序变得分类有序,环境卫生显著改善,生态校园建设成果成为师生共同守护的文明标识。
(四)先锋表率,强化示范效应
党员学生以“不怕脏、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将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具体行动。他们的躬身实践在师生中树立起可感知的榜样形象,既提升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也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三、实践成效
(一)数据印证行动影响力
自项目启动以来,垃圾站先锋值班岗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785小时,带动300余名学生参与;早锻炼路线清理项目累计服务时长723小时,覆盖200余名学生。庞大的参与数据与服务时长,印证了党建引领下志愿服务体系的强大号召力与可持续性。
(二)全域辐射形成文明新风
以党员先锋队为支点,生态校园创建行动辐射全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文明生态。生态理念已内化为师生的行为自觉,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创新模式实现育人突破
书院通过“党建+志愿服务”双轮驱动,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范式。该模式以生态校园建设为载体,融合劳动教育与责任培养,为新时代高校育人提供创新样本。
(四)锤炼队伍赋能青年成长
学生党员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实践中锤炼责任担当,实现了从“学生身份”到“先锋角色”的蜕变。同时,以党员为纽带的“学生服务学生”模式,推动劳动教育与生态理念扎根青年群体,培育出一批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新时代青年,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