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创机制,“五育五化”育新人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青岛滨海学院一直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育人内涵、拓展育人链条、提高育人成效,构建起了党建“12345”工作机制,形成了“五育五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基本做法
1.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构建“五育五化”育人体系。
2. 构建“五育五化”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出台《青岛滨海学院进一步加强“五育五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德育生活化:构建了“课程启德、课堂明德、实践历德、文化润德”生活化德育体系;智育能力化,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改革等,侧重知识转化,增强了学生实际能力及日后职业迁移能力强化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迁移能力;体育自觉化,加强体育锻炼思想引导,创新考核办法等,让运动成为每次必修课;美育熏陶化,通过理论学习,营造美的环境等以耳濡目染浸润学生美的素养;劳育习惯化,推行卫生大扫除、内务整理、常态化“弯腰工程”、义务劳动等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3.协同联动全员参与,落实“三全育人”。把握民办高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主线,贯穿新生入学前到毕业生离校前1天的全过程,优化内容供给;形成全校上下、教职员工、家长、社区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化、多元化的大思政格局。
二、创新点
1.理念创新:遵循“低分不低能、人人皆可成才”和因才“精准施教”育才理念,“成才在我、人人尽展其才”的成才理念。重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业评价,实行“学分学绩制”;突出德育指标考核,把道德修养、能力素质、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实践等列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达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同时,追求个性发展、优势特长发展。
2.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逐步构建、完善一整套落实“五育五化”育人的理念的机制体系。包括: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融合;二是促生内驱动力,学校在学分学绩、学业预警等制度促成的外部压力前提下,以文化人涵养学生内生动力,促进“五育五化”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常态化运行;三是可持续,建立顶层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运行规章制度。
三、主要成效
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彰显。党建引领思政落实,多维探索“五育五化”育人体系,坚定了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在行动上,听党话,跟党走,主动、热情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意识显著增强。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积极响应政府部门号召,参与当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收到表扬信、感谢信共计460封,奖状证书共计351个,志愿行动形成新闻报道6篇。
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200次以上,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2022年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岛滨海学院团委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校团委“青歌”志愿服务队、“滨海心”支教队获得优秀服务队称号;建筑工程学院启愿支教项目获得优秀项目称号。我校青歌志愿服务队入选团中央1000个优秀志愿服务队,“筑梦滨海·强科技”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300个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滨海学子以实际行动体现了时代新人的应有担当。
近2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类大赛获奖3100项,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8%以上。2022年山东省2022年《五育并举 重在有恒贵创新》刊于中国教育报。2023年《党建引领 多维探索思政育人路径》刊于中国教育报。
四、案例具体说明
(一)创新“12345”工作机制
1.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将“五育五化”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2.构建两大工作系统,做好规划与执行。规划系统以党建和德育专家团队为主,负责研究德育方针政策、确定德育目标任务、制订德育实施计划。执行系统以校长及行政系统统领,下设两渠道:一是二级学院德育工作渠道,包括学院书记、院长、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团支部;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服务管理处长、公寓科长、公寓管理员和楼层团支部。
3.抓好三支队伍,发挥党员先锋作用。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师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三支队伍,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政治核心作用,扎实推进“五育五化”育人实践;师生党员亮身份、立标杆、树形象,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彰显;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能力。
4.落实“四进”制度,提升党建工作实效。进公寓:建立公寓党支部和辅导员入住公寓制度,管理力量下沉到公寓,提升服务育人质量;进社团: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构建党团一体化红色链条。全校有思想引领类、文化体育类、专业科研类、志愿服务类等各类学生社团218个,成员13000余人,对人数多、影响力大的社团,聘请党员教师指导,强化社团政治引领。进网络:巩固“三微一端”媒体阵地,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新阵地、新载体,增强学生党建工作影响力和覆盖面;进社会实践: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义工服务等,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
5.开展“五大文化节”,党建引领以文化人。科技文化节:在文化育人、科技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开展科技作品设计大赛等,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之一;心理健康节:以“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引领幸福人生”为宗旨,每年5月份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社团文化节: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为目标,全校有各级各类社团218个,社团成员计13000余人,社团覆盖率85%,近三年参与演出30余场,3万人次观看;公寓文化节:以打造“综合服务、文化浸润、生活成长”的社区生态为目标,活动涵盖星级宿舍评比、安全教育、创意短视频大赛等;阳光体育文化节:以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和自觉体育锻炼为宗旨,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赛事,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二)“五育五化”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
1.创新体制,构建体系,德育生活化
构建了德育工作规划、执行两大系统。规划系统以党委和德育专家团队为主,负责研究德育方针政策、确定德育目标任务、制订德育实施计划。执行系统以校长及行政系统统领,下设两渠道:一是二级学院德育工作渠道,包括院长、专职学生干事、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班团支部;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服务管理处长、学生公寓科长、专职公寓辅导员、管理员和楼层团支部。两个系统耦合对接,堵住了德育时空层面漏洞,提供了德育生活化体制机制前提。
构建了“课程启德、课堂明德、实践历德、环境润德”生活化德育体系。“课程启德”,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落实课程思政。“课堂明德”,将思想价值引领纳入每节课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明德;同时,开启德育第二课堂,每晚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每周一次校长访谈电视节目,隔周一次主题班会,实行读名著考试制度。“实践历德”,坚持每周周一升国旗,每天集体跑早操、整理内务、维护环境、落实“弯腰工程”、普通话演讲训练;坚持义务献血、义工活动。“环境润德”,营造了“九馆五亭四湖三廊一河一村一场一中心”、所有楼宇以“德”字命名等环境润德氛围。
2.知识够用,能力导向,智育能力化
智育能力化以知识够用、促生智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守阵地,强师资能力,构建思政育人聚合机制
2.1 构建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学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做到“课程有标准,课课有思政,人人讲育人”。二是构建“三标准”能力培养体系。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建设需求、特色和规律,分层分类构建“学院标准”“学科标准”“学课标准”三级能力提升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坊、沙龙等形式开展典型经验交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三是完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模式。一方面,激励优秀教师示范、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完善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听课助讲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模式。
2.2 拓思路,强改革效能,提升思政育人工作成效
一方面,在“教”的层面做好“讲授”方式改革。一是学校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混合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通过PPT、视频、动漫等形式,深入阐释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二是用好“互联网+思政”模式,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课程思政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在“学”的层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思想基础,构建“1+1组合教学模式”。“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分为“主题探究+理论讲授”,主要采用问题导学法完成;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完成。“模式”在实质上表现为“问题+方法”“激励+引导”“体验+感悟”“自学+互动”“课内+课外”“知识+道德”。从更高层面概括,其特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激发心理驱动行动的积极心态,真正落实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3.创新考核,找准难点,体育自觉化
针对体育教学偏重体育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健康意识和运动习惯培养的问题,结合学生运动少、运动难现实,学校以每天跑早操、体育类社团活动带动和考核手段创新等措施,将体育竞技化转为自觉化。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每天集体跑早操(极别天气除外)。二是创新考核。鉴于跑步对力量、肺活量、弹跳等均有促进,落实跑步在体测中的“龙头地位”,规定学生跑步测试双达标,即达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学校跑步测试标准。除毕业学期外,在读期间每学期都须跑步测试,合格方可毕业。三是严格考核让体质偏弱学生动起来,但由于集中体测难以顾及学生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体差生往往一次不过关,而多次补测则加重教师负担。面对难题,学校研发了“跑歩智能测试系统”。它以指纹识别学生,测试全程电子监控,无需用人监考,解除了教师压力,而系统测试不限次数,学生可自由约定测试时间的“贴心服务”更赢得了学生欢迎。四是以特色体育和体育社团带动运动。智能检测系统解放了体育教师,便利了指导学校特色体育与社团体育。学校建有两个体育馆和两个室内游泳馆。依托游泳馆,为大一全体学生开设游泳必修课,每位学生学会游泳成为学校体育特色。游泳带动了学校赛龙舟项目,首次参赛就包揽驻青高校龙舟赛男女长、短道全部冠军。为方便训练,学校专门建有人工河。龙头项目带动了健美操、舞蹈、武术等各类体育社团,社团体育带动了运动氛围,更让特长生得到发展。
4.熏陶浸润,以文化人,美育由特长化转为熏陶化
一是重视美育理论知识学习。学校将美育内容纳为公共课重要组成部分。引入通识教育课,特设文理基础学院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分德智体美劳五个模块;为进一步深促美育,2022年修订了《大学生艺术修养与技能考核实施办法》,学生可选修美育类课程,也可掌握一项艺术技能。
二是营造美的环境陶冶熏陶。为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学校营造了“九馆五亭四湖三廊一河一村一场一中心”。九馆即世界动物自然生态博物馆、中国当代书画馆、青岛滨海学院校史馆、中国县志馆、中国教育史馆、天象馆、亚洲陶瓷馆、中外油画馆、科技发展史馆;五亭:瞻圣亭、文心亭、观瀑亭、文轩亭;四湖即一字湖、文心湖、瀑布湖、文轩湖;三廊即感动中国人物长廊、学校先进典型长廊、中国院士长廊;以及同心河、地球村、名人广场、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学生耳濡目染,实现了环境育美。
三是实行学生阅读经典的读书考试制度,在读书中感悟美;同时开展公寓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心理健康节、体育文化节,在节日文化中感受美、体验美。
四是以仪容仪表可视化行为培养学生美的表达力。规定了仪容仪表、着装整洁、文明行为等生活规范,提升学生“四美”意识和能力。
5.结合专业,依托日常,劳育习惯化
学校将劳动教育内容那入公共课教学,劳动教育课程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模块之一。为进一步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学校重新修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劳动课设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模块,由“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两部分组成。
多形式劳动促进劳动意识和习惯养成,结合专业,开展规范化生产劳动是学校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与海信、松下、上汽通用、福田雷沃等270余家著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丰富的劳动资源和企业规范历练学生劳动技能、领悟工匠精神、培养劳模精神。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劳动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学校坚持每年植树活动、周五卫生大扫除、宿舍内务整理、随手捡起身边垃圾的“弯腰工程”、每月义务劳动等日常劳动活动;制定星级宿舍评比制度,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双手清洁、装扮生活空间。这些日常生活劳动用时不多,易做易成,提高了劳动意识,养成了劳动习惯。
“五育五化”育人模式与实践,催生了“大思政格局”,立德树人为根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彰显,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素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得到主管部门和同行的充分肯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