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区空间,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学校始终将学生社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重塑+文化浸润”双轮驱动,系统推进社区育人生态建设,实施社区升级工程,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1个、多功能活动空间60间,形成集生活服务、学习交流、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社区育人矩阵。
在空间功能优化方面,按照“一社区一主题”原则打造特色文化长廊。例如F8突出城市轨道交通文化特色,设置“工匠精神走廊”;F2立足汽车文化资源,建设“汽车文化墙”;F10社区打造“动力先锋岗”。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建成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空间2间,覆盖学生8600余人次。
文化阵地建设形成"6+N"体系,重点打造六大核心阵地:以辅导员工作坊为阵地,建设“三点一站”式的“红色堡垒”组织育人体系;以团学活动室为阵地,建设“三长三自四级联动”式的“红色网格”自律自学体系;以心理自助放松室为阵地,建设“三员连线、朋辈互助”式的“红心向阳”心理健康日常陪伴体系;以文化创意室为阵地,建设“三铁合一、导师指点”式的“红色传承”文化技艺教学体系;以便民服务站为阵地,建设“一心二务”式的“红色关爱”自我服务、劳动助人体系;以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学校和全国健康学校建设为载体,提升社区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
品牌活动建设实现分层分类推进。在思政引领层面,“校长恳谈会”“书记面对面”等品牌活动全年举办16期,收集解决问题147项;“工匠进社区”系列活动邀请郑志明等12位行业翘楚开展面对面交流。在学风建设方面,“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学业帮扶3200人次。文化育人层面,“社区文化节”包含35个子项目,其中原创话剧《像您一样》获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劳动教育形成"561"特色模式,建成2000㎡的社区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周”“劳动实践基地”等5个实践模块。典型案例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优秀工作法,相关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心理育人推出“3·25心理健康周”品牌,创新沙盘游戏、心理团辅等特色项目,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提升至97%。
红色思政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讲、赛、创、演”四维体系。“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覆盖全体班级,获全国公开课展示一等奖;“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培育出自治区二等奖团队。全年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89场,社区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比例同比上升18%。
通过系统化建设,学生社区已发展成为集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创新于一体的育人新场域。2024年社区学生参与省级以上竞赛获奖56项,较上年增长37%;社区文化活动满意度达94.6%,“有温度的学习型社区”育人模式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为新时代高校社区育人提供了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