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沉聚合力 服务育人践初心

发布时间:2025-04-30 11:53:32 姜健 孟令弟 梁冰 李岩 刘璐


“医林”隐含“医学”和“杏林”之意。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者仁心的“仁爱”思想,又具有“育人成材”之地的含义。“医林”一站式学生社区把坚持党建引领融入育人全过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建设涵盖思想引领、学业拓展、身心健康、文化浸润、实践服务五个育人体系。 社区以“三墙五廊一驿站、三区五室两中心”为主线,以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辽宁省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锦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锦州医科大学辅导员工作室为依托,将思政、服务、育人一站式贯通,形成了高质量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育人工作体系。第一临床医学院始终坚持大学附属医院办院定位,医、教、研协同发展,一直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始终。

一、坚持践行“一线规则”,党政领导率先垂范,推动育人队伍深入社区精准育人。

坚持践行“一线规则”,出台《学校党委常委和校领导联系服务学生工作制度》《学校学院联系服务学生工作制度》《学校本科生班主任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管理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临床专业医师、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后勤服务保障人员等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实行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兼任班级班主任,建立辅导员驻校值班工作制度,设置辅导员工作室,围绕开学季、毕业季及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深入走访学生社区,定期开展“面对面”交流、专题座谈会等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及时回应学生关切,推动多方力量主动参与一线学生工作。

“五个体系、三项设计”学风建设大会.png

“五个体系、三项设计”学风建设大会.png

《锦州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和校领导联系服务学生工作制度》《锦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班主任管理暂行办法》.png

《锦州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和校领导联系服务学生工作制度》《锦州医科大学本科生班主任管理暂行办法》.png



二、坚持丰富内容供给,落实“大思政”工作要求,构建特色社区育人模式。

结合“教育铸魂工程”和“红色育人工程”,聚焦医学专业育人目标,依托社区功能模块,设计开展校院两级“学术大讲堂”,联合辽沈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传承 培根铸魂”主题教育学习系列活动,开展红医传承、医德医风、专业思维、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临床技能中心,开展以“寝室”为单位“医林杯”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强化医学专业思维培养实训;设置学生社区心灵驿站,开展美育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组建“党建活动室”“易班活动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组建“社团活动室”,开展丰富的特色社团活动;建立辅导员工作室,针对性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考研就业等服务指导;成立服务中心,依托学生组织,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朋辈帮扶活动;依托线上乡下相结合,适时建立“家长开放日”活动,强化家校互动育人,营造“沉浸式”社区育人氛围,强化社区育人实效。

“房树人”心理健康辅导活动.png

“房树人”心理健康辅导活动.png

“医林杯”社区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png

“医林杯”社区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png

毕业生成长经历座谈会.png

毕业生成长经历座谈会.png

社区开展 “红色传承 培根铸魂”现地思政课.png

社区开展 “红色传承 培根铸魂”现地思政课.png

社区主题迎新年联欢活动.png

社区主题迎新年联欢活动.png



三、坚持夯基固本、多措并举,让育人队伍更有活力

院校教师队伍依托“医林”一站式学生社区,夯基固本,激发“横纵交错”育人队伍活力。构建院党委领导、学工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协同的队伍考核保障机制,完善《锦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辅导员学生管理干部(辅导员)绩效考核办法》《锦州医科大学公寓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锦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班主任管理考核办法》等办法,以正向激励为导向,对学工队伍赋能增效。结合辅导员业务能力与专长,在一站式学生学社区成立不同层面与方向的辅导员工作室,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年级办横向管理与重要事件学院层面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机制,打造具有锦医一院特色的横纵交叉、多维度育人学生服务管理模式。

责任编辑:孟令弟 杨芳馨
“医林”一站式学生社区把坚持党建引领融入育人全过程,建设涵盖思想引领、学业拓展、身心健康、文化浸润、实践服务五个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