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社区育人谱新篇
管理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要求,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社区育人全过程,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支部扎根、党员示范、师生共创”的党建育人生态。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培育特色品牌,形成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育人服务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党建引领、培根铸魂,不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切实将学生社区打造为思想引领的高地、成长服务的阵地、基层治理的样板。
一、强化党的领导:筑牢社区育人“主心骨”
学院将党的领导贯穿“一站式”社区建设全过程,把“一站式”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一站式”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推动党支部下沉社区,设立“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按楼层划分党小组,形成联动网格。同步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实现“一楼层一支部、一宿舍一党员”,让党旗飘扬在社区一线。

二、深化部门协同:激活多元主体“动力源”
依据党支部特色构建“学院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引入校企合作共建“管理实践基地”;联合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灵驿站”,形成“解忧—赋能—成长”服务闭环。引导学生党员在社区建设中亮身份、争先锋,牢固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份责任”的意识,坚持抓好学生社区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划定党员责任区、党员宿舍挂牌等活动,补足学生社区党建“盲区”,实现学生社区模范先锋互促互提,提高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强化“党建带团建”,以先进促后进,以典型带全体,构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社区党建新局面。
三、健全体制机制:夯实长效运行“压舱石”
以制度建设保障社区治理科学化、规范化。明确社区议事规则、安全责任、文明规范,搭建社区制度设计“四梁八柱”。创新考核评价,将社区活动参与度转化为综合素质学分,提升社区可治理性,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一站式社区建设正从“活动式创新”迈向“制度性建构”,将治理实践转化为制度结果,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筑牢根基。

四、加强基层治理: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基层建设专业化,锻造先锋力量。坚持“学生主体”理念,推动社区治理从“管理”向“共治”升级。培育自治组织,推行“楼长—层长—宿舍长”三级自治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社区进行划分,每个网格配备1名教师党员和5名学生党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学业帮扶等行动。建立“30分钟响应机制”,累计解决学生急难问题120件;创新民主协商,采用“社区议事厅”“学生听证会”等形式,围绕垃圾分类、寝室公共区域管理等议题共商对策。让学生社区从生活空间向成长空间同体转型,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五、培育党建特色:打造育人品牌“新高地”
立足管理学科优势,推动党建与专业深度融合,深耕“红色管理”品牌,打造“浸润式”思政教育场景,推动党的领导全面覆盖社区治理各环节,开设红色讲堂进社区“书记党课”“校友思政课”,邀请优秀党员讲述管理学科服务社会的实践案例;联动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管理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思想引领常态化,厚植红色基因,拓展思想育人载体,建设“管理精神文化长廊”,展示学院发展史、优秀党员事迹等。将社区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推动基层党建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
六、工作成效与经验启示
经过学院努力建设,一站式社区党建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党员占比提升至15%,社区矛盾纠纷下降72%,学生满意度达96.8%。形成三点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与育人目标相统一
将党的建设贯穿社区建设全过程,把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通过构建"大党建"格局,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
(二)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
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又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鼓励基层首创精神。通过制度保障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三)必须坚持传统优势与现代理念相融合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治理思想和应用新兴技术手段。通过聚焦发展痛点难点协同发力,提升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管理工程学院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育人实践的深度融合。未来将继续深化“党建+”模式,着力打造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新高地,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管理人才提供坚强保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