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文化寻旅 向淮而行——为文化自信注入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组建“青春淮河行”实践团队,以淮河文化为主题,以淮南地区为中心,把淮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掘和提炼好、宣传和运用好作为行动目标,开展了2023年暑期沿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弘扬淮河文化,凝聚青春奋进力量。
青春淮河行蓄势待发
临行前,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智军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希望同学们以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以饱满的热情深入调研,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投身社会实践,从社会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丁立福副院长结合本次暑期“三下乡”的主题作了一场关于《淮南子》译介传播的专题讲座,向团队成员讲述了《淮南子》诞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译介传播成果,引发学生热烈的掌声和深切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了淮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淮河之畔的红色印记
长期以来,淮河流域两岸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河流域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优秀的经典的红色文化。7月5日上午,“青春淮河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寿县小甸镇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参观馆内珍贵照片、展品、雕塑以及历史资料,寻访革命先烈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英雄事迹,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7月7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淮南市田家庵区安城镇廖家湾村廖家湾革命纪念馆,观看历史照片,参观史料文物,聆听讲解员讲述,详细了解廖运周、廖运泽、廖梓英等廖氏家族成员参加革命战争的英勇事迹,深刻感受廖家湾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八公山豆腐的“守”艺传承
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两千多年来,豆腐已经不仅是一种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还成为蕴含着地方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7月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青春淮河行”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中国豆腐村),实地走访豆腐发源地,参观豆腐文化馆,亲身体验古老豆腐制作之法,感受传承千年的传统地方文化。
天下第一塘的千年楚韵
“安丰塘最早是由楚国的孙叔敖带人建造的...”家住安丰塘附近的村民徐山传老人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着安丰塘的前世今生。一座安丰塘,半部淮河史。安丰塘,古称芍陂,距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位列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塘”。7月6日上午,“青春淮河行”实践团队来到寿县安丰塘,走在安丰塘畔,感受千年芍陂的历史底蕴,走进孙叔敖纪念馆,了解安丰塘由战国楚庄王时期修建至今的兴废历程。团队成员无不赞叹前人的治水智慧和面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的持续斗争精神。
千年古城的文化积淀
7月6日下午,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了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和《寿春寿文化》三个陈列。实践团队成员仔细观看了展厅的文物藏品以及注释图文,系统了解了安徽楚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让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淮南寿县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淮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指尖上的非遗文化
运剪如风,指尖生“花”。7月7日下午,“青春淮河行”实践团队来到田家庵区安成镇廖家湾村,走访了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淮南市剪纸艺术研究会会长周琴创办的周琴剪纸艺术工作室。“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青藤,古老而长青。”在剪纸作品展前,周琴老师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她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带一路”等剪纸作品。在剪纸体验环节,周琴老师详细讲解了折纸、简单图案设计以及剪、抠等方法和技巧,同学们按照讲解和操作,不一会儿便剪出了精美的窗花和扇面,让广大实践团队成员领略到了传统剪纸工艺的魅力,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熏陶。
文化寻旅,向淮而行。外国语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淮河流域的红色文化、豆腐文化、水利文化、楚文化和非遗文化,通过实地调研淮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淮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好地传承弘扬淮河文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