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从“石榴籽”到“石榴花开”的美丽蝶变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教育学院自承担新疆民族学生教育培养任务以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使命感,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核心主线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使命紧紧相连,秉持教育精心、管理精细、服务精确和帮扶精准的工作原则,教育引导民族学子不断强化对“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在启智润心、励行塑品中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良、文化基础扎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育学子,探索形成了有益可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模式。
教育精心—系统推进思想价值引领,铸就“红色”信仰之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发力。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基础上,组织党委班子成员、中青年骨干教师与辅导员穿插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知识,构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系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在校党委学工部的支持下,组织民族学生走进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思政协同育人功能,系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民族学生专题读书会,谋划并上好民族学生“开学第一课”与“大学启程课”,以“仪式化”为“责任感”赋能,引领学生立大志、树大德、担大任;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立意深刻的党团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汇聚民族学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各类政策宣讲、法治宣教等活动,组织实施民族学生思想动态交流会,引导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根本意识,筑牢多民族学生团结奋进、融合发展的坚实阵地。
充分发挥学生朋辈榜样示范“主引擎”作用。落实高年级学生党员联系走访民族学生制度,着力在思想交流、生活帮扶和深度辅导等方面结对互促,让民族学生在学习上更有经验可循,在目标上更有导向可依,引导多民族学子聚在一起、学在一起、爱在一起。举办“身边的榜样”民族学生选拔表彰活动,为民族学生典型代表进行荣誉授予,将“身边的榜样”具象化,以榜样示范领航青春正能量,让榜样领航蔚然成风,帮助学生树立“向榜样看齐、与学院共进”的信念与决心。
管理精细—明确加强制度规范管理,夯实成才发展之基。学院从日常管理、学业管理和公寓管理三个方面,将严管、细爱与厚教相结合,帮助刚步入大学的民族学生形成规范意识、明确奋斗目标、找到前行方向,为其更好成长成才提供丰沃土壤。
建章立制架柱梁,立足顶层设计规范日常管理。制定出台《教育学院民族学生管理办法(试行)》,落实《民族学生成长记录册》,民族辅导员《民族一人一册工作记录台账》,从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和民族辅导员三个层次构建完善规章制度;健全与规范了民族学生“特色不特殊、差别不区别、关爱不溺爱”的管理方式,使民族学生培养更加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纪可从。
量体裁衣施教育,依托因材施教规范学业管理。结合民族学生学业水平、特色差异和兴趣方向,执行教师常态化值班辅导制度,保障课前课后不间断辅导效果;结合“我为师生办实事”主动发挥学科特点与办学优势,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3个专业凝练总结了师范生微课大赛、手工作品制作与志愿服务等专业品牌,为民族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锻炼机会。
和谐与共促融合,着眼文体兼修规范公寓管理。学院坚持每学期开展“寝室文化节”“寝室设计大赛”等环境升级活动,营造融合奋进的寝室文化氛围。立足宿舍、拓展操场、辐射校园,坚持“体魄与品格并重”的育人理念,注重在民族学生中开展经常性体育锻炼,以操场为半径,画出最圆“阳光生活圈”,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服务精确—积极搭建成长塑型平台,绘就青春华彩篇章。学院坚持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结合各民族学生、各地域学生、各群体学生的差异化特点,为学生构筑了素质拓展、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等系列多样化、个性化风采展示与成长发展平台,力求真正做到“成就学生的每一个选择”,助推其成人成材成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筑“沉浸式”素质拓展平台。围绕民族学生兴趣特点与专长,广泛组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和寝室建设类素质拓展活动,打造了包含“和谐与共”寝室文化设计大赛、“新生逐力”篮球赛与足球赛、专业汇报演出等在内的系列民族学生素质拓展行动,扎实推进多民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引导各民族学子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更加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构筑“俯身式”实践锻炼平台。创新民族学生“实践育人”新模式,积极搭建“社会服务、民族体验、暑期三下乡”三类实践平台,开展“国情、社情、校情”调研和校史馆、党史馆溯源活动,组织参观上窑新四军纪念林、大通万人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民族学生立足学校、俯下身子,回望家乡看中国、放眼中国看世界,在“山河相拥”中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种子。
构筑“互助式”志愿服务平台。依托与共青团淮南市委共建的“12355”志愿服务平台这个载体,致力于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疫情期间,探索出校地安全文化宣传与民族融合的志愿服务新模式。组织民族学生在淮南市龙湖中学、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第三小学等常态化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彰显了民族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了民族学生专业认同感,涵养了教育情怀。
帮扶精准—完善资助关怀保障体系,营造温暖校园环境。“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院在严管厚教的基础上更突出“细爱”,提供靶向性精准资助服务,为民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全覆盖、多维度的关怀保障。
保障与发展结合,持续推进资助育人。按照“细致认定、细心帮扶、细腻育人”的标准,围绕“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应奖则奖、应助尽助。面向建档立卡学生,实现一人一策、专项帮扶;面向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实现国家助学金与助学贷款资助全覆盖。坚持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开展以感恩自强为主旨的“励志进取”系列资助育人活动,把主动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责任担当切实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激励,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
望闻问切并举,重点帮扶特困学生。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等深入学生群体中,充分识别在学业、经济、心理、人际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民族学生,通过一对一建档立卡,围绕成长服务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业学习、性格发展、社会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情况,精准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量身打造适应性发展计划,通过学院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在适应教育、习惯养成和专业学习等多方面持续给予舒心、暖心、贴心的指导帮助,合力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业上帮扶、成长上关怀、发展上关切。
寻访与架桥互联,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依托学院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访,了解实际困难、反馈沟通信息、提供精准帮扶,充分体现学院关心关爱民族学生的积极态度和主动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实时更新与完善在籍民族学生的生源地和家庭相关信息,建立起学生家庭所在社区、驻村第一书记与包户干部信息薄,切实搭建起“学校—生源地—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平台,构筑家校协同合力育人桥梁。
十载团结奋进路,春华秋实满庭芳。从这里,走出了在本科阶段最早加入党组织的维吾尔族姑娘赛克拉努力•努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贾帕尔等一批在天山南北、各行各业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的“薪火榜样”。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网、中青网、安徽教育网、安青网、《全国教育学院(部)工作简报》等均对学院围绕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过报道。一颗颗、一粒粒“石榴籽”,在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正在走向一簇簇“石榴花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