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枫声解语”服务驿站:探索志愿普法与学生参与的双向赋能实践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充分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学生特性,将“枫桥经验”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相结合,建立以志愿普法为中心,集党建引领、文化建设、社区调解、师生参与四位一体的“枫声解语”志愿普法服务驿站,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
一、筑根基强队伍,彰显法治文化特色
一是专业团队入驻与机制完善。以“枫桥经验”为内核,整合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师生力量,组建由10名法学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生团队负责实务培训,本科生梯队开展一线服务的“枫声解语”志愿普法服务驿站,构建“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双轨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青春践行法治”之路。二是党建引领赋能社区建设。深化“党建+治理”模式,构建学院党委书记统筹思政力量下沉、专业教师开展“法治沙龙”、 学生党员担任“法治观察员”网格化管理体系,促进学院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寝室朋辈心理联络员工作队伍下沉学生社区,助力“平安校园”建设。三是法治文化浸润与品牌辐射。打造“枫声解语”法治文化传播矩阵,依托学生社区建设法治文化长廊,设置“以案释法”互动展区;推出法治文化体验季,联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法治剧本杀”、“法律辩论擂台赛”等沉浸式普法活动,以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开展社区法治文化节,举办了“法治之光,你我共守”、“‘宿’说安全,与你同行”、“宪法在心,法治同行”等特色普法品牌活动。
二、拓路径搭载体,擦亮普法五进品牌
一是常态化开展“普法五进”活动。志愿者走进天恒社区、继红小学、三棵树小学、肇东市华莱士等民营企业、肇源市和平村等10余个乡镇,通过“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近年来,组织近40次普法志愿活动,发动志愿者1500人次,累计形成超10000小时的高质量普法服务,相关经验获《黑龙江日报》、学习强国平台报道。二是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法活动。赴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开展“民族团结+志愿普法”融合路径探索,通过法治文艺演出、案例释法等形式,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传播法治理念;赴大庆市肇源县人民调解中心调研将“枫桥经验”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云端普法“线上+线下”数字赋能。首创“云普法+实景体验”协同机制,以数字化技术助力普法推进,聚焦热点问题拍摄短视频32部;依托抖音、“两微一端”等平台开设“法治云剧场”,展播学生自编自导的法治情景剧作品,形成“内容青春化、传播裂变化”的普法新范式,形成线上线下深度互动的普法新生态。
三、重实践促融合,培养创新法治人才
一是形成“学用结合、以赛促学”育人格局。依托“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等实践载体,年均开展法律援助服务50余次;举办“法治精英挑战赛”“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赛”等赛事10余场;构建“案例反哺教学”机制,将师生参与的“黑土地承包纠纷”、“冰雪旅游侵权赔偿”等多个真实案例转化为学生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素材。二是构建“师生参与、校社联动”普法网络。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师生积极参与黑龙江省法学会、哈尔滨市委政法委主办,哈尔滨市法学会、哈尔滨市教育局承办的“送法进校·预防犯罪·自觉守法”送法进校活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遇事找法》普法节目,通过校地共建和校校联动等形式,将高校法学教育资源有效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为构建法治校园贡献黑大智慧。三是输出“法治龙江、服务社会”的复合型法治人才。近年来,“枫声解语”志愿普法驿站融合各类普法活动,推行的“青春e时代”数字普法志愿基层行项目、“龙江Young青年”基层普法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7项,众多基层普法活动多次获省法学会、省司法厅、省电视台、中青网等主流新闻媒体报导,为新时代兴边固防和向北开放提供法治人才支撑,真正成为龙江法治人才储备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