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24个学院项目式回答学生社区为何建、怎么建
4月10日下午,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提质增效建设推进会暨“一站式”学生社区学院特色项目培育立项答辩会在主楼A226举行,来自各学院的24位项目负责人,结合专业实际、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围绕“党建引领、文化建设、队伍进驻、学生参与、书香社区、社区里的思政课”六大矩阵,携33个特色项目进行答辩展示。以本次项目答辩为契机,各学院围绕社区建设进一步相互学习、打通思路、共享资源、凝聚共识,校院协同全面推进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提质增效建设。
01 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学校2021年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四年多来,到底建什么样的学生社区、该怎么建设,学校开展了大量学习、调研、探索、思考。纵观各高校,是推行书院制还是建线下大厅,是改造公寓还是开展活动,是拍摄短片向学生展示还是让学生走进社区亲身体验……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对黑大来说,从启动学生社区建设之初,就确定了一个核心标准:实实在在建在学生之中,实实在在满足学生需求。为此,在“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场域建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培养赋能、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环境创设”的工作思路引领下,学校用时4年、历经4次学生需求调研、分3个推进阶段、成立校院协同2个专班,在学生3大生活园区,建成了线上线下1个虚拟、6个实体社区育人场域,小到1个面试间、1个自习室,大到1个报告厅、1个夜市……覆盖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全领域,社区真正为学生而建、为学生所用。
02 真:加强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答辩中,24位答辩人和评审专家、与会嘉宾达成一致共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举,但要真正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关键还在于日常工作的“真”和“实”。目前,我校除了在校级层面建成了7大社区育人场域外,43栋学生公寓实现了党团活动室、共享自习室、辅导员接待办公室、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全覆盖,成立功能型党支部1个,在强化党建引领、搭建育人场域、全员协同发力上下足功夫。2024年12月,学校获全省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创新高校。本次申报立项的33个院级特色项目,是各学院进一步把日常工作做实、做细的主动延伸,是压实学院工作责任,打造富有学院特色的"家庭味、人情味、书香味"学生成长精神家园的创新举措。依托各学院社区建设特色项目,从学业上的困惑到生活中的琐事,从心理压力的疏导到职业规划的指导,学生工作队伍将进一步把“真”的关怀、“实”的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送到学生心窝里。
03 新:黑大特色模式的建设探索
挖掘学院特色,发挥学院作用,激活育人“神经末梢”,才能让思政之花在学生社区绚丽绽放。经过评审,10个特色项目脱颖而出,进入了项目式、品牌式孵化培育阶段。
文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打造“书香+情感”“书香+场景”“书香+氛围”“书香+仪式”四维交互的书香社区生态。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红色磁场”学生社区思政课共创空间,构建“可听、可看、可触、可感”的沉浸式学生社区思政育人生态圈,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向“生活浸润”的转化。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打造“创翼”师生创客空间,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学生打造全流程服务平台。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建设“公寓+”心理育人社区场域,打造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学习研讨室及文化客厅于一体的“三室一厅”公寓功能区。新闻传播学院依托“传驿新声”项目,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实践服务”融合社区课堂。信息管理学院依托档案学、图书馆学等学科优势,打造“党建引领、学科赋能、资源协同”三维育人社区“党员书香驿站”,助力专业和学风建设。艺术学院将党建工作与美育教育有机结合,打造“以美润心”健康守护地,形成“以美化人”美育浸润场,实现“以美培元”思政育人实效。法学院着力建设“枫声解语”法律调解服务站,依托“三治融合,四防并举”社区治理模式,打造“矛盾就地化解”的高校版“枫桥经验”。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努力打造文化“润心”空间,举办“经”彩生活寝室文化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氛围,构建”管理+实践”双驱动成长体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着力推进“驻心护航”多元育人力量下沉,构建“零距离陪伴、多维度赋能”育人生态。
下一步,黑龙江大学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求,坚持学生中心,注重党建引领,推动守正创新,强化力量下沉,促进内涵发展,全面提质增效,积极构建具有黑大特色、符合黑大实际、满足黑大学生需要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