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信息院党建引领“一站式”风采展示
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围绕青年、关照青年、服务青年,依托河海大学“海纳汇”学生社区工作室,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核心组成和源泉工程,赋予学生社区政治功能,推动学生社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红色基因传承的关键点。聚焦常州新校区社区管理服务,推动小社区建设与大校区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探索建立“五集群五有力五色彩”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生态系统。
一、重“点”聚焦,坚持以铸魂强基为核心,强化
切实发挥党团建设在学生社区建设中的把关定向作用,引导师生党员和青年团员在学生社区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党团建设走进社区。构建“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工作室-楼栋-楼层-宿舍”、“学院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四横四纵四联”三维立体化管理系统,试点成立常州校区14号楼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在江宁校区、常州校区成立社区临时功能型团支部16个,通过打造党团建设“全链条”实现价值引领“全覆盖”,无职学生党员设岗定责实践获评河海大学辅导员工作案例一等奖,社区功能型党支部:“‘骑’迹金坛心向党,青春河海斗志昂”主题党日活动获评河海大学最佳党日活动专项奖。推动理论学习走进社区。建立“融通线上与线下、贯通党建与团建、联通校内与校外”的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理论学习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信仰公开课、青马公开课各3期,荣获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一等奖1项。
二、分“段”推进,坚持以国之大者为宗旨,专注学生成长
聚焦学生成长发展,实施学生社区+学业指导、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宿舍文化、就业服务等系列工作项目。实施“创新引领”工程。组织开展创“信”空间、“双创+”系列活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3次,辐射学生总量超4000人次,指导学生荣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建行杯”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年度一等奖等标志性奖励。实施“启智赋能”工程。推动学风建设模式从“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探索学风建设由“单极化”主体全盘主导转变为“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路径,获得江苏省三好学生1项、严恺一等奖学金1项、宝钢教育优秀学生奖1项、小米特等奖学金1项等代表性成果,《多元共治——“学风建设”何以“学丰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获批河海大学辅导员微项目立项。
三、主“线”突出,坚持以五育并举为导向,激发功能发挥
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着力培养“知识能力兼备、智商情商兼备、素质作风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信息通信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一流人才。坚持以德为先。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海特色文化等走进社区,组织学生拍摄廉洁文化系列微视频,荣获河海大学廉洁文化微视频三等奖1项。坚持以智为本。发挥信息学科独有优势,利用学院科协B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打破社区空间限制,开展直播24场,新增粉丝410人,视频浏览学习量9000余次,突破数量新高。坚持以体为基。遵循“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瞩目健将,典型引领”的原则,组织学生连续第4年获评河海大学“最佳入场方阵”、连续第4年斩获学生男子团体总分第一、连续第3年斩获学生男女混合团体总分第一的突出成绩,荣获河海大学游泳比赛团体总分第一、“新生杯”乒乓球赛冠军等成果。坚持以美为尚。组织开展“韶华若水,此间少年”新秀盛典、“喜‘音’校庆,遇见‘金’彩”草地音乐会等系列文体活动,参与河海大学辅导员微项目《《万涓成水》——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专题校史剧创作美育浸润专项》的建设实践。坚持以劳为要。组织开展“小米工程师”训练营系列活动,成功推荐6名本科生、6名研究生入职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小米工程师”训练营校企协同创新奖。
四、全“面”统筹,坚持以长效机制为重点,凝聚建设力量
坚持开放平台建设理念,发挥各类育人主体作用,推进服务体系下沉。组织领导力量下沉社区。推动学院领导干部走访学生社区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学院领导力量“人在一线、心在一线、思在一线、干在一线”,落实学院领导定点联系1个功能型党团支部,试点学院领导定点对接1个学生宿舍制度,学院领导全程参与学生宿舍校区搬迁、新生入学走访慰问、毕业学生离校教育等重点、节点工作。组织关键力量下沉社区。坚持“党建带关建、关建促社建”的工作思路,依托“夕暖工程”平台,落实落细“四困生”的帮扶工作,累计实现帮扶“四困生”超100余名。持续推进“爱心屋”项目建设,已成功完成河海大学关工委“一院一品”项目结项,在学生社区开辟“爱心屋”专属空间,实现图书流转近万本,服务学生近千人,项目主持人周燕老师事迹成功立项教育部“读懂中国”项目。
五、整“体”展开,坚持以落实需要为中心,围绕服务学生
把学院学工力量、教务力量、科研力量与管理力量等职能引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建立“四导”学业成长平台。建设含专业认知引导、学习方法教导、学术科研指导、学风规范督导“四导”一体化学习平台,组织实施“信息英才计划”,推动硕博导师与本科学生“一对一”结对指导,成功选拔包含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在内的40余名本科生参与计划。建立“四维”心理服务平台。构建“学院-年级-班级-宿舍”的“四个层级”保障网络,采用“家校联动-朋辈互动-师生协动-自我鼓动”的“四个互动”工作模式,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工作原则,完善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相关工作实践形成工作案例3篇,荣获河海大学辅导员工作案例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