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苗岭姑娘的 “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答卷
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仁心仁术“一站式” 学生社区的文化展厅里,一幅苗族蜡染作品《苗年祭鼓》格外醒目。蓝白相间的蜡纹间,盛装的苗族同胞围绕铜鼓起舞,创作者是 24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苗族姑娘刘萍星。谁能想到,这个曾因口音自卑的山里女孩,如今已是社区里最活跃的 “文化使者”。
一、藏在银饰里的文化焦虑
2024年秋天,刘萍星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到湖北职院。第一次在社区食堂吃饭时,她的苗族银项圈碰撞出清脆声响,引来周围同学的目光。“他们是不是觉得我像‘外星人’?” 那段时间,她总是刻意压低说话声音,生怕暴露浓重的乡音。
改变发生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办的 “民族文化展示” 活动。辅导员张老师发现刘萍星的苗族服饰手工技艺后,鼓励她参与 “民族文化微展馆” 筹备。“刚开始连上台说话都发抖,” 她回忆第一次在社区试讲苗年习俗时,手里的芦笙谱都被汗水浸透。社区特意为她安排了 “表达力工作坊”,汉族学姐王蕊每天陪她练习普通话,用绕口令攻克 “n”“l” 不分的难题。
二、铜鼓声中的自信觉醒
2025年 4 月 2 日的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成为刘萍星的 “高光时刻”。当她身着苗族萍星的 “高光时刻”。当她身着苗族盛装走上一站式学生社区多功能厅的舞台,银饰在灯光下闪烁如星,台下突然响起掌声 —— 原来一站式学生社区提前组织了 “文化预习会”,让汉族同学了解苗族服饰的文化寓意。
“苗年祭鼓不仅是祈福,更是对自然的感恩……” 刘萍星的讲解流畅自如,手中的苗绣荷包随手势轻轻晃动。讲到 “以歌养心” 的民族精神时,她即兴唱起《苗族飞歌》,高亢的旋律穿透大厅,土家族学生雷金主动拿起土家山歌和唱,现场瞬间变成多民族的歌圩。“原来我的文化能让大家产生共鸣。”
三、蜡染纹样里的育人闭环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 “学业帮扶导师制” 支持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班级学习委员雷金的专业成绩从班级中游跃升至前 15%。他参与的 “民族疗法与现代康复融合研究” 项目,正是受到社区 “民族文化微展馆” 的启发 —— 当看到苗族蜡染与中医拔罐疗法的展板并列时,他突然意识到:“我们苗族的草药疗法,不也可以用现代医学视角解读吗?”
这种跨文化的启发,让他牵头成立 “苗汉医药文化交流小组”。每周三下午,小组在社区 “创新工坊” 开展活动:汉族同学学习苗药辨识,苗族同学请教护理操作规范。在社区支持下,他们将苗族 “熏蒸疗法” 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开发出便携药包,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四、石榴籽里的成长共同体
如今的雷金,已是社区 “民族文化传播社” 社长。他策划的 “百城百艺” 文化市集,吸引 23 个民族的学生参展,土族学生牟恩曲的 “石榴抱籽” 剪纸、藏族学生牛金花的锅庄舞教学区前总是挤满观众。最让他自豪的是,社区根据学生建议增设的 “民族风味窗口”,不仅有苗族酸汤鱼,还能吃到藏族酥油茶、土家族合渣。
自社区实施 “文化浸润 + 精准服务” 计划以来,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程通过率提升 17%,参与校级及以上竞赛比例增长 280%。而在雷金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特殊的课程表:上午是康复治疗实操课,课外活动是苗绣非遗传承班,晚自习则在社区 “心灵驿站” 担任民族文化调解员。“以前总觉得自己要‘融入’主流,现在才明白,多元文化的碰撞,才是成长最美的模样。”
从怯于表达的苗岭少女到自信从容的文化使者,刘萍星的蜕变轨迹,折射出卫生技术学院 “一站式” 社区的育人逻辑:不是让民族学生成为 “被帮助者”,而是通过文化对话、需求响应、实践赋能的闭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