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铸魂 实践育人赋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两会精神,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生社区建设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构建“党委统筹、专业支撑、师生协同”三全育人体系。2024年,学院统筹推进4支实践团队分赴黎平、普定等地,在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转化-服务社会”育人链条,打造出“思师小马”“曙光领航”等全国及省级优秀实践团队,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政育人模式。
一、服务乡村教育事业,强化青年使命担当
“思师小马”实践团赴普定县第六小学开展“红色薪火,五育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实践化。德育方面,依托普定县红色资源开设马官屯战斗专题课、八路军英烈杨经国事迹宣讲会,组织“大手拉小手”党史故事宣讲,结合《最可爱的人》观影及心理健康、礼仪规范、防欺凌普法课程,强化思想引领。智育环节通过普通话推广、红色知识竞答、安全教育等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体育模块设计晨练打卡、长征路情景模拟、集体舞蹈教学,锤炼体魄与团队精神。美育实践以家乡变迁彩绘、航空展研学、书法研习及成果汇报演出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劳育教育通过花叶贴画、航天模型制作、教室清洁等劳动实践,培育动手能力。活动创新采用“理论宣讲+情景体验+实践创作”三维教学法,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形成“校地协同、师生联动、知行合一”的思政实践范式,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从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为乡村基础教育注入新动能,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二、深耕红色文化传承,厚植理想信念根基
“曙光领航”宣讲团深入“中央红军入黔第一城”黎平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团队立足“黎平会议”历史坐标,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五位一体”实践体系推动红色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活动以“理论浸润+实践赋能”为主线:一是搭建学术平台,邀请红色文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以严谨学理阐释“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黎平精神;二是深化情境教学,组织成员实地考察黎平会议会址,通过文物观摩、场景还原等方式感悟革命精神谱系;三是推进史料挖掘,系统整理革命遗存、口述史料及文献档案,构建红色故事资源库;四是创新传播形式,举办知识竞赛、文艺展演等主题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认同;五是强化教学转化,召开专题研讨会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形成“史料支撑—案例开发—课堂实践”的育人闭环。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师范生专业优势,将革命文物讲解、课程设计研讨与教学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既深化了成员对党史的理论认知,又锤炼了“红色基因+师范特色”的教学能力,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培养新时代“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的思政教师队伍提供了实践范式。
三、融入基层治理实践,深化育人实效
“鸿鹄志远”志愿服务队以“三维实践”助力普定县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团队深入鑫旺社区及关联企业,开展“进家庭、进企业、进社区”行动:入户走访特殊家庭,采集数据支撑产业研究,联合社区推进未成年人普法教育;调研劳动密集型企业运营模式,探索就业带动经济的“产业造血”路径;协助基层完善扶贫档案、优化行政流程,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社区。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产业调研与民生服务,以实践锤炼青年责任担当,形成“调研赋能+服务提质”的育人样本。
“法治小马”团队聚焦观山湖区基层法治建设,创新“组织引领+专业赋能”实践模式。通过专题宣讲、情景互动普及《民法典》及防溺水知识,覆盖青少年及家庭;设计心理健康互动与小组讨论,搭建法治与安全教育融合平台;协同社区制作普法材料、入户调研需求,助力提升居民法律素养。活动以“理论宣讲—实践体验—需求反馈“闭环深化校地联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动能,彰显青年以专业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效。两支团队紧扣“大思政课”理念,通过校地协同、专业实践推动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以鲜活案例探索“知行合一”育人路径,为培育扎根基层、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提供经验启示。
贵州师范学院“思师小马”志愿服务队在普定县第六小学举办
“思政黔行-筑梦青春 大手拉小手 同行伴成长——2024年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成果汇报表演活动
“曙光领航”实践宣讲团到黎平会议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
“鸿鹄志远”志远志愿服务队走访贫困家庭了解基本情况
法治小马服务队到观山湖长岭街道开展法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