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共建共享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育人新阵地
一、活动背景
作为省属师范大学的纯工科学院,多年来,调剂的生源居多,女生居多,加上社会大环境尤其是网络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内驱力不强,热爱度偏低。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要求,许多学生选择“躺平”,在宿舍沉迷于网络游戏、刷视频,导致多门课程补考、重修,同学关系也“插曲”不断,许多宿舍里充斥着颓废、迷茫的迷雾。为此,电信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之家建设,把它作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践行“学生中心”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来对待,积极致力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育人新阵地。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思想铸魂,立德为先。学生各种异常行为,深层次是思想问题。为此,学院将“爱国 励志 求真 力行”主题教育搬到学生社区,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引导学生牢记嘱托、胸怀祖国,牢固树立“科技为民、工程报国”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至至善。
本科生通信党支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二)坚持学业为重,精准帮扶。确立专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石的认识,广泛宣传“金子”都在课程里的理念,组织学风建设专题讨论。特别面向“学困生”尤其是受学业预警的同学,主动“送教上门”,组织班主任和学生党员代表等到社区开展学习经验指导交流,以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重难点科目学习辅导,帮助他们增强责任心和信心,掌握适合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学懂弄通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025.4.17本科电信党支部在育才学生社区思政家园开展学风建设分组讨论.
2024.11.15本科电信党支部同学在育才学生社区开展期中学习总结分享.
(三)坚持成长至上,引领生涯。“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学院坚持将生涯辅导贯彻育人全过程,帮助学生立足现在,胸怀未来。其中,2025年三八妇女节,邀请年轻而优秀的谭玉枚博士到学生之家,面向研究生女生代表作“学业·家庭·事业”的主题分享,勉励他们深入领悟总书记“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的金句,进而打破思维禁锢,走出自我设限,争做“大国工匠”。
2025年3月 开展女性榜样主题分享会 以巾帼之姿,绽放科技芳华.
(四)坚持校本特色,爱校荣校。秉持“校友与母校是文化、事业和命运共同体”的定位,积极挖掘学校红色资源,开展校史教育。其中,2024年11月,推荐2021级电子信息(大类)卓越试验班学生党员、获得保送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资格的胡登洋在学生社区主讲望道微课,以参加学科专业竞赛为主线,深情诠释对望道精神的理解与践行,勉励师弟师妹深入体悟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苦涩的文字与真理的甘甜背后的奥秘,激发争做“弘文励教 至臻至善”师大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得益于这些活动的助力,近年来,学院青年学生向上向善,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扎实有效,学院获评学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创新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就业创业育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2024.11.15在育才学生社区开展“望道微课”第四十期主题分享活动.
三、经验启示
(一)凝聚共识是基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社区是一个难题,更是重要课题,需要把它上升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高度去认识,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政治任务去对待,作为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密切群众关系的抓手,需要摆到学校、学院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尤其应该成为辅导员、班主任、师生党员与普通同学、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自觉担当。
(二)形成合力是关键。“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重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社区,需要学校学院党政多方面统筹,离不开各党支部、教研室鼎力支持,更需要辅导员身先士卒,班主任、授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一线参与支持。而最为要紧的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激发学生这个主角成长成才的动力、信心及韧劲。
(三)开拓创新是法宝。当前,“两个一百年”还在加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领域也不断出现情况、新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之家,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变之中抓住不变的成长成才需求。接下来,学院将采取“围炉夜话”的方式,以研究生、本科生各专业为单位,面向2025届毕业生代表组织“最后一堂思政课”,组织学院的教师代表聚焦一个主题,以自身经历和感受为基础,与同学们拉家常,说心里话,谈理想,话人生,送祝福。
(四)务求实效是根本。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社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与担当,需要党员干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学生的急难愁盼,紧紧“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坚持久久为功,力戒一阵风,杜绝形式主义,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