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经心育人”

发布时间:2025-04-30 10:56:18


 经济管理学院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载体,深度整合党团组织、教学资源、学生活动等育人要素,学院立足两千多名学生的成长需求,依托党建引领、专业特色和社区场景,将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就业服务、实践育人等模块融入学生社区日常生活,形成“活动有品牌、服务有温度、育人有成效”的社区育人格局。

 一、主要措施

 1.构建社区党建工作微体系,强基固本夯堡垒

 学院构建“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寝室党员先锋岗”三级组织体系,将党组织延伸到学生寝室,形成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微体系。设立党员亮相制度,推动党员在宿舍在社区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将社区行为表现与入党积极分子认定、发展对象考察、预备党员转正等环节相挂钩。推动学院党建工作向社区延伸。

 2.构建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微体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设立学生思想动态滚动调研机制。由辅导员牵头,通过定期走访宿舍、组织座谈会、留言板等形式,定期掌握学生在社区内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会32场,覆盖学生3000多人次;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培育团学骨干120多人;举办“品读书香”、“红色影片进社区”等活动,推动理论学习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对话”。

 3.构建学生社区学风建设微体系,夯实专业成长底座。

 以学生党员社区学业服务站为依托,在社区内营造向上好学的良好氛围。大一学年结束前,组织相应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定时定点进驻社区,解答新生专业疑虑,协助新生做好专业规划工作。邀请专升本成功的同学,从应考策略、心态调整、时间规划等方面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发挥朋辈引领的榜样带动作用,切实解决学生思想之困、成长之困。

 4.构建学生社区心理服务微体系,织密心理守护网络。

 建立“宿舍信息员-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工作站”四级预警机制,形成“预防-干预-发展”三级服务体系。2024年精准识别心理危机学生43人,干预成功率100%。开展“盲盒信件”“涂鸦手印墙”等创意活动,举办心理主题班会68场,覆盖所有班级;开展“环校夜跑”、“石膏彩绘”等艺术疗愈项目,释放学生学习压力,增强身体素质。组织新生心理团辅、毕业生党员心理培训,心理游园会,促进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缓解学生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构建学生社区就业服务微体系,打通成才“最后一站”。

 构建全链条就业支持体系,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职业规划大赛、企业宣讲会28场,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室”,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组织“电商助农直播”、“暑期百千万工程”等项目,将专业实践与就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台账,通过“一对一”简历指导、模拟面试等举措,2024年帮扶62名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6.构建学生社区实践育人微体系,激活成长新动能。

 打造“小黄人”志愿服务品牌,成立“视觉营销设计实践团”、举办“衣旧情深、公益循环”爱心捐赠旧衣物活动,“防治肝炎,健康你我”红十字游园会活动,“防治肝炎游园会”等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7万小时,学生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4小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为行动自觉。

  二、主要成效:育人生态系统性跃升

 1.思政教育从“悬浮”走向“扎根”

 通过将理论学习融入社区生活场景,实现思政教育从教室扩展到宿舍、食堂、活动室、寝室,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思政课堂。通过采用贴近大学生的“青年语态”解读政策, “床边微论坛”、“红色剧本杀”等形式,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2.学生成长从“单一”转向“融合”

 电商助农项目既锤炼专业技能,又培育家国情怀,学生团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篮球PK赛”强健体魄,“书法比赛”陶冶情操,“石膏彩绘”疗愈心灵,文体共生形成身心协同发展模式。 “三下乡”实践将劳动教育与社会服务结合,学生在田间地头读懂“国之大者”,多措并举为学生全面发展蓄势赋能

 3.社区治理从“管理”升级“赋能”

 尊重学生主体角色,疏通学生参与社区事务机制,从“被管理者”变为“共建者”,学生逐渐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每晚进行的宿舍点名、“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活动、 “ERP沙盘大赛”、“宿舍美化大赛”等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的活动占比达80%。

 结语:让青春与社区双向奔赴

 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践证明,当“红色引擎”驱动“一站式社区”,传统的学生社区也能蝶变为拔节孕穗的育人沃土。这种“浸润式成长”的育人新模式,正让更多青年在社区的方寸之间,书写出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

责任编辑:高佳佳
依托党建引领、专业特色和社区场景,将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就业服务、实践育人等模块融入学生社区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