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走的党课”——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组织集体学习红旗渠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16 16:19:25

20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人民苦干实干10年,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凿出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5月8日,河南安阳“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走进闽江学院,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组织支部成员前往闽江学院融侨文体中心参观学习。

本次巡展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突出介绍红旗渠概况、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事迹,深刻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吴志渊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透过历史照片、文字记述和修渠文物,了解到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全长一千多公里,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的林县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一首旧民谣,勾勒出林县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县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元代到新中国成立前,世世代代的林县人为了征服旱灾,自发的修建过18条引水渠,不甘屈服的与干渴的旧山川进行着持续的抗争。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带着一股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开始了长达10年的修渠工程,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克服了资金、粮食、住地、技术等重重问题,最终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建成 “人工天河”。

在融侨文体中心参观完巡展后,学生第二党支部在墨香通识书院组织召开了书院讲堂暨“做时代的‘修渠人’ 通奋斗的‘天河水’”党课教育。课程由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吴志渊同志主讲,支部全体成员参加。

课程中,吴志渊同志结合自身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的经历,自身重走红旗渠的感受,给支部成员讲述“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的任羊成,12岁子承父业、坚守一生的张买江等老一辈修渠人故事,要看到修渠人身上的“魄力”、“定力”和“耐力”。时代虽已不同,但“修渠人”的精神一脉相承,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红旗渠精神的坚定传承者,不断汲取红旗渠精神营养、挖掘红旗渠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奋勇前行、不负使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巡展和主题党课教育,支部成员深刻认识到: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学生第二党支部成员将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用先辈们鲜血与汗水孕育而生的红旗渠精神,并将其内涵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砥砺前行,让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责任编辑:吴志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走进闽江学院,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组织支部成员前往闽江学院融侨文体中心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