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美育赋能,环境育人铸魂 ——福州工商学院美育文化环境育人的创新实践
本案例紧密围绕高校校园美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通过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空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美育文化氛围。将美育深度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以美的力量启迪智慧、滋养心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实践成效显著,形成了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和高度可复制性的美育育人模式,为福建省学校美育的深入浸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实践证明,学生对校园美育的满意度高达90%,其丰硕成果多次被省级媒体竞相报道,为高校美育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背景介绍
(一)政策引领,指明方向
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出台系列政策强调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福建省积极响应,开展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推动高校加强美育工作,提升校园美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为我校美育实践提供政策依据与行动指南。
(二)学生需求,亟待满足
当代大学生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渴望在校园中接触多元艺术文化,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然而,传统校园美育模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构建一个既富有吸引力又具备实效性的美育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三)地域优势,资源丰富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闽剧、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我校坐落于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州永泰,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将地域文化精髓巧妙融入校园美育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传承并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二、做法
(一)场馆建设:打造多元美育空间
1.校史馆:传承校园文化根脉 精心策划并打造的校史博物馆,巧妙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呈现学校的发展历程、辉煌办学成果及杰出校友的风采。馆内设置校史文化长廊,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并从中了解学校历史,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感受校园文化传承的魅力。
2. 艺术展览馆: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建设艺术展览馆,作为展示师生艺术作品、举办各类艺术展览的重要场所。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莅临校园,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深度讲座,如“永泰县刻字艺术作品展”和“《繁花》——林公翔艺术作品展”等,同时大力扶持学生自主策展,为他们提供展示个人艺术创作才华的舞台。馆内还配备专业艺术创作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作空间和设备支持,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热情。
3. “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中心: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依托“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涵盖了福建特色的漆扇制作、茶百戏表演、鲁班锁解谜、斗茶品鉴等多个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入校,开展非遗技艺培训与体验活动,如曲艺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切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进而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
(二)活动开展:丰富美育实践形式
1.全年缤纷美育季:贯穿全年的美育盛宴
我们依据四季更迭,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确保每月都有新亮点,共同编织成一幅贯穿全年的美育画卷。春季“春之遗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览,引入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生们亲身投入制作,深切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夏季“夏之华章”艺术展演季,音乐、舞蹈、戏剧社团依次亮相,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秋季“秋之古韵”传统文化节,通过诗词大赛、汉服展示等活动,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冬季“冬之律动”舞蹈节上,民族舞与现代舞交相辉映,共同绽放出青春的光芒与活力。其间穿插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讲座、艺术创作工作坊,全面丰富学生的美育体验。
2.校园文化集市:创意与文化的碰撞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集市,设置文创产品展示区、传统手工艺体验区、艺术表演区等多个区域。学生可以展示并售卖自己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诸如校园主题徽章、精美明信片等;在传统手工艺体验区,学生们得以亲身参与剪纸、糖画等经典手工艺的制作;艺术表演区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乐队、舞蹈社团轮番上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与创意碰撞。
3.社团活动:个性化美育成长平台
支持各类艺术社团发展,如书法社、吉他协会、花艺协会等。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如书法社举办书法比赛、书法展览,提升学生书法水平;吉他协会开展周末星光音乐会,传递校园好声音与生活点滴;花艺协会定期开展插花和制作干花体验日活动,培养学生花艺常识和美感。社团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光,还精准对接了他们的个性化美育需求,为学生的艺术探索与成长之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协同机制:凝聚美育育人合力
1.校地合作:拓展美育资源边界
与福建博物院、福建省艺术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精心策划并组织学生参观各类文化场馆,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深入探访中国船政文化城中的船政码头,近距离观赏‘科学’号科考船,从而深刻体会到海洋科学的无穷魅力。与福建省文联合作举办艺术作品展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同时,邀请校外专家、艺术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培训和指导,提升校园美育水平。
2.部门联动:强化校内协同育人
成立由校团委、宣传部、教务处、艺术设计学院等多部门组成的校园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界定各部门职责,并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校团委负责策划并执行多样化的美育活动;宣传部则致力于校园美育文化的广泛宣传与推广;教务处确保美育课程被纳入教学计划,并严格把控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艺术设计学院则为校园美育工作提供权威的师资力量及专业技术指导。通过部门间的紧密联动,我们成功构建了校内美育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3.师生共创:激发美育内生动力
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美育文化环境建设。开展百名师生手绘“青春献礼党的二十大 百米画卷颂党恩”百米画卷活动,广泛收集学生对校园美育的建议和创意。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场馆的布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如在校史馆的布展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展品挑选、展示设计等工作。师生共创不仅强化了师生在校园美育中的主体地位,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有效激发了校园美育的内生动力。
三、成效
1.学生审美素养显著提升。通过丰富的美育活动和优质的美育环境熏陶,学生审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学校组织的审美素养测评中,参与测评的学生平均分较以往跃升了10分,展现出在艺术作品鉴赏、美感体悟及创意表达上的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艺术比赛中成绩优异,近三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艺术竞赛中获奖50余项,涵盖绘画、书法、设计、景观园林等多个领域。
2.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校园美育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优秀绘画、书法作品通过线上+线下双融合展览;校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吸引了大量学生的热情参与。据统计,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以上,学生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显著增强,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3.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我校校园美育文化环境育人成果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省级媒体多次对我校美育工作进行了报道,特别是福建电视台深度聚焦了我校学子创编的红色话剧《共和国的脊梁》及《福建青年》,并报道了师生与海军官兵同上‘蓝色思政课’的盛况。此外,省内外多所高校前来参观交流,学习我校校园美育文化环境建设经验,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示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