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非遗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医药康养学院团委组建了“思想宣讲进基层 青春担当耀边关”思想宣讲团,于8月25日至31日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其龙村“海边山”党建品牌“百里边关红”示范活动基地开展服务基层群众主题暑期学习实践活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月27日清晨,入住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其龙村的实践团,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之旅。
峒中米酒传统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当地知名酿酒企业负责人、乡村振兴致富“领头雁”——阮秋华同志结合以峒中米酒为主题的音乐视频《酒恋边关》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其龙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及米酒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讲解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峒中米酒承载着村民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是地方文化的结晶。随后,在阮总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她的现代化酒厂,亲眼见证了从选料到发酵再到蒸馏等一系列复杂的酿酒工艺流程,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大家对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路上处处可见身着传统瑶族服饰的妇女,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大板瑶与花头瑶的服饰尤为引人注目,展现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大板瑶妇女头顶高耸的顶板,身着由80层布料精心粘制的特色服饰,其华丽与庄重让人赞叹不已。而花头瑶则以红黑为基调,头戴花头巾,数条红丝带随风飘扬,尽显民族风情与节日的喜庆。据悉,这些服饰不仅是她们日常生活的装扮,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距离地接触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并学习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实践团成员来到光荣之家——老党员马儒顺爷爷家中,共同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峒中米酒的传统酿制工艺。成员们积极参与到米酒制作中来。齐心协力将一桶已经发酵好的酒糟搬出并倒入大锅中,并在马爷爷的指导下,将酒糟均匀铺满锅底;接着,把米酒蒸馏设备安装好,在锅上架设好蒸托并点燃柴火,米酒的酿制正式开启......经过两个小时的耐心等待,伴随着蒸馏锅中散发出的阵阵酒香,一桶新鲜醇香的峒中米酒酿造完成。实践团还深入了其他村民家中,调研了小作坊式的米酒酿造过程。在这里,每一坛酒都凝聚着村民的匠心与期待,每一步操作都透露出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这种“大酒厂”与“小作坊”并存的峒中米酒文化模式,展现了其龙村人与当地传统文化的深深牵绊。
实践团抵达酒乡活动基地,当地热情的村民们早已等候多时,现场备好了煮熟的糯米、杵槌以及石臼等传统工具,为实践团的体验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而成员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制作酒乡特色传统美食——糯米糍粑.在村民们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将煮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随后,大家轮流使用杵槌,合力捶打糯米,体验这一极富民间特色的制作工艺。不一会儿,软糯香甜的糍粑便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型。实践团成员们将精心准备的各种馅料包裹进糍粑中,最终制作出了软糯可口的糯米糍粑。美食的滋味在口腔弥漫,传统美味带来了朴实却又无尽的满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支柱,更是祖国的建设者、捍卫者、见证者,青年肩负起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任,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明至关重要。希望广大青年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理性的精神、发扬国家的情怀、保持创新的精神,成为学习、实践和继承中华灿烂文明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