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文化浸润,赋能成长新篇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进程中,信息工程学院紧扣科学信息文化、书香文化、红色文化、各民族特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大核心,系统推进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创新文化空间表达形式,开展多元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学校特色与社区特点的文化育人模式。
一、科学信息文化:以科技赋能创新,打造专业文化高地
学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学信息文化育人体系,联合华为、海康威视、奇安信等知名企业成立“数字创新育人联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课程嵌入专业教学计划,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授课与实践指导。同时,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双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举办“科技文化节”,设置“PCB设计大赛”“电子焊接大赛”“PPT设计大赛”等赛事,年均吸引1500余名学生参与。打造“智创未来”文化品牌,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的良好氛围,近三年学生获省市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37项。
赛前自习研讨
在空间文化建设上,打造“智慧科技长廊”,通过全息投影、VR交互设备展示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发展趋势;设立“AI实验室”,配备高性能计算集群、智能机器人等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数字成果展厅”,定期展出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的获奖作品。
二、书香文化:以阅读滋养心灵,构建人文精神家园
学院构建“三位一体”书香文化育人体系,与龙泉驿区图书馆、校图书馆共建“社区图书分馆”,2024年三下乡“书香浸润,文化传承”团队深入区图书馆志愿服务和实际调研,探索共建新路径,配置专业书籍、人文经典等藏书2万余册,并开通线上电子资源库,实现纸质与数字资源双覆盖。同时,组建教师读书指导团队,定期开展书目推荐、阅读方法指导等活动。
社区图书馆共建
在社区空间中,打造“墨香书吧”,设置舒适的阅读区、研讨室、自习室、心理疗愈室,营造温馨阅读氛围;设立“图书漂流站”,鼓励学生交换书籍,举办“书香满社区”读书月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大赛”“读书笔记评选”“读书分享会”等活动;组织“21天阅读打卡”“寒暑假畅读”“青少年书香伴读”计划,参与学生、青少年达1500余人次;成立“读书会”,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通过系列活动,学生年均阅读量提升40%,撰写读书笔记超2万篇。
三、红色文化:以精神培根铸魂,传承红色基因血脉
学院构建 “三全育人” 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成立红色文化教育团队,开发《红色科技史》《革命精神与信息时代》等特色课程,将红色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全过程。同时,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中小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10 余次。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多媒体影像等形式,系统展示党的光辉历程;设立 “红色放映厅”,定期播放《觉醒年代》《建党伟业》《长津湖》等红色影片;建设“红色诵读室”,配备经典红色书籍与朗读设备。
红色文化读书分享会
学院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举办 “红色文化月”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组建“延安精神”红色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宣讲活动;开展“红色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宣传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
四、各民族特色文化:以团结凝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院构建“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育人体系,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室,建立民族学生结对帮扶机制,建设“民族风情街”,展示各民族特色服饰、手工艺品、传统乐器等;设立“民族文化体验馆”,开展民族歌舞教学、传统技艺制作等体验活动;打造“民族团结墙”,以图片、文字形式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学院开展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举办 “民族文化节”,开展民族歌舞展演、美食制作、传统体育比赛等活动;开设 “民族文化讲堂”,邀请少数民族学生分享家乡文化、风俗习惯;2023年三下乡“石榴花开·筑梦木里”团队深入凉山州木里县水洛村,传承非遗文化,学习锅庄和藏式木碗,组织 “民族文化实践行”活动,走进民族聚居地开展调研与志愿服务,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文化特色实践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承弘扬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底气
学院构建“守正创新”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打造“二十四节气文化馆”,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现节气文化内涵;设立“国风雅韵坊”,配备书法绘画工具、传统乐器等,供学生开展艺术创作。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雅集
学院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季” 活动,开展“诗词大会”“经典美文诵读”“传统文化表演”“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组织“传统文化研习社”,深入研究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此过程中,培育“古韵新声”文化品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信息工程学院通过聚焦五大文化方向,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文化育人实践,创新文化建设模式,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