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传古艺,妙手绘新风”——明德书院行进中的党课纪实

发布时间:2025-05-16 10:33:46 明德书院


明德书院“行进中的党课”于5月10日开启特别之旅。入党积极分子们齐聚北京城市图书馆,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孙二林、国家级非遗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随州两位老师的引领下,深度领略中国剪纸与汝窑的独特魅力,在感受非遗文化中传承红色基因,体悟党的文化使命。

古法剪纸艺术传承乾坤

图片5.png

由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孙二林老师主讲的“纸上乾坤·万象新生”活动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聚和厅举办。孙老师身着传统紫红丝绸服饰,现场展示剪纸艺术从汉代造纸术起源至今的演变历程。通过对比单色剪纸与现代立体装置的创新结合,解构“阴阳相生”的东方美学理念。参与同学不仅学习到剪纸技法,更深刻感悟到传统工艺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化应用,见证到千年非遗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图片6.png

汝窑烧制技艺延续窑火

图片7.png

“青色圣焰·窑火千年”主题活动由汝瓷非遗传承人范随州老师在道和厅同期呈现。活动聚焦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技艺,范老师综合运用幻灯片和实物样品,生动解析“雨过天青”釉色的形成奥秘。从玛瑙入釉的独家配方到1280℃窑火淬炼的极致工艺,范老师深度解读汝瓷“蝉翼纹开片”的审美特征与“十窑九不成”的严苛标准。随后,同学们通过“手把手指导”的沉浸式体验,领略“似玉非玉胜似玉”的东方瓷器美学,感受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图片8.png

学员感悟

何苗雨

从汝窑“天青映月”的釉色密码讲到宋代匠人“千度窑火炼一器”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传统工艺里精益求精的匠心。讲座后实践环节,教授现场示范泥罐制作——揉泥时需反复摔打排除气泡,拉坯时需精准控制转速与力度,修坯时更需“毫厘之间见真章”。他逐一纠正学员泥胚塌陷、器壁厚薄不均等问题,指出“差之毫厘便成废品”。这让我联想到党课中“抓落实要钉钉子”的教诲——无论是制陶还是履职,唯有以“分毫不差”的实干精神,方能将理想蓝图锻造成经得起检验的成果。

胡炎冰

本次党课实践活动中,我们亲身感受了非遗文化汝窑,千年窑火的匠心传承。通过拉坯、塑泥等实践,和非遗传承大师的知识讲解,我深刻更领悟到“工匠精神”背后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作为大学生青年团员,我们不仅要学习汝窑“静心守艺”的专注,更要将这种精神融入报国实践中,以创新思维推动传统文化活化,用专业知识助力非遗保护,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此次实践让我更加明确:入党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要以汝窑匠人的“精益求精”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新时代建设的奋斗者!

钱盈

从古老的祭祀剪纸到现代的装饰剪纸,从北方的粗犷豪放到南方的细腻精致,每一种剪纸都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讲述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剪纸艺术中寄托的美好愿景,也看到了剪纸艺术在传承中的创新与发展。课后,我迫不及待地体验了剪纸艺术。从简单的平面小图案,到复杂的折叠团花,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生怕剪坏,到后来的逐渐得心应手,我一点点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每一次剪刀的落下,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初夏京华,剪纸跃如飞鸿踏雪泥,汝瓷静若老僧入定,一动一静间,非遗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透过传承人指尖的温度重生。此次实践党课,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在大家的思想中交织碰撞。同学们在非遗体验中汲取的精益求精、传承创新的精神,也将如同星星之火,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延续。相信在院党课的引领下,明德学子定能带着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党的忠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让千年匠心与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续写不朽篇章。

 

 

 

 

 

 

 

 

 

 

 

 

 

 

 

 

 

 

 

 

 

 

 

 

 

 

 

 

 

 

 

 

 

 


责任编辑:马凯
明德书院“行进中的党课”于5月10日开启特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