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家校协同育人,共筑新生“成长共同体”
“老师,我们孩子在大学怎么过才有意义?”“老师,化学师范专业未来只能当老师吗?还有什么职业是孩子可以尝试的?”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660名本科新生和家长们,就迎来了大学的第一场“家长会”。“家校合作,共育英才”的会议主题,在这一场新生家长与学校老师的的充分交流中达成共识。
今年,安徽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主动搭建家校互联平台,着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为学生成长成才赋予新动能,共同构筑新生“成长共同体”。
学校:构建家校协同机制,“云课堂”搭建交流“连心桥”
学校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机制,制定《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方案》,并将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写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方案中。自去年以来,安徽师范大学开设面向新生及家长的入学教育“云课堂”,将家校沟通交流和答疑互动前置到新生来校之前,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给新生们带来专题讲座,帮助新生提前了解和规划大学生活。
“安全是每一位同学顺利开启知识探索之旅、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前提,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与学校、老师共同携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守护每一位大学生成长。”在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中,辅导员李梦圆向全体新生家长发起倡议,呼吁家校共育筑牢安全防线。本次新生云课堂,每一场都有近4000名新生与家长在线收看,学生和家长也在直播后台积极留言互动。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课’,也是帮助新生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型的重要过程,我们面向新生及家长开展云课堂,能够让家长和新生提前了解我校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情况,不断凝聚家校育人合力,真正搭建起家校交流沟通的‘连心桥’。”学校学生工作处处长邵登辉说。
学院:家校共话成长,家长会打造护航“共同体”
在新生报到当天,各学院抢抓2024级新生集中报到、陪同来校家长较多的时间机遇,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家长会上,学院负责人及时向学生家长介绍本学科专业总体情况和办学特色亮点,重点解读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家长协同做好学生角色转换、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学校老师全面细致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对每一位新生的关怀与期待,家长见面会开得很温馨,现场的互动与交流也让我们对大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把孩子送到安徽师范大学,我们放心!”2024级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家长程女士激动地说。
据统计,今年迎新工作期间,全校共召开家长(代表)见面会11场,均实现线上同步直播,家校见面活动覆盖2024级新生家长10000余人次。
“新同学的到来,为学校带来新的青春力量,同时也带来无数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信任、期待和希望。学院精心组织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就是想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既为刚来到学校的新生及家长答疑解惑,同时进一步实现家校携手,在未来工作中能多交流、多沟通、多互动,不断构筑学生成长的护航‘共同体’。”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吕建平说。
班级:智慧数据赋能,实现家校互动“新体验”
开学报到当天,学校安排专人专车,分赴阜阳市某区、蚌埠某县等地接孤残新生来校报到,行程达1500多公里。看到床铺上已经铺好了整洁的卧具,桌上洗漱用品一应俱全,小明(化名)感动地说:“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温暖’一词就是我对师大最深刻的感受。”
“利用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所带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入校基础数据等,从而建立起新生的首个‘自画像’,这为我们精准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日常管理教育服务提供技术支持。”2024级自动化专业新生辅导员张津源现场展示了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大数据画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在发现学生一些特殊情况时,我们会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家长信息也在平台里,家校之间的主体互联、资源共享、信息流动是可以实现的。”
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是安徽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数据抓取和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对所有学生进行全方位画像,平台同时关联了校内学工、教务等8个部门的11个业务系统,目前可实现对大学生各个学年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并及时关联家长相关信息,为家校互动提供数字化、科学化、精准化的体验。“智慧思政平台的应用,是数字化技术在学生成长服务中赋能的生动体现,平台支持辅导员和家长跟踪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解决了家校沟通不畅、信息获取不全等问题。”学校学生处副处长项家春介绍说。
目前,安徽师范大学正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成长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精准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实时监测育人效果,确保家校合作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安徽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凝聚家校合作共育共识,和学生、家长一道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共同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格局,不断加强家校合作,创新育人模式,齐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靖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