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路上的思政课——何以生生不息,漫谈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04-30 14:31:41

123.png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4月21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工作部、教务处、造型学科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校研究生会协办的“写生路上的思政课”正式开讲。

1122.jpeg

本次课程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学生工作部部长史文杰、造型学科基础部直属党支部书记李荣林、教务处副处长兼造型学科基础部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林笑初、教务处副处长吕明、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刘媛媛、学生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坤、造型学科基础部写生带队教师及辅导员出席了活动。

12345.jpeg

林茂院长在致辞中围绕中央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进行了阐述。他强调,作为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国家队",中央美术学院肩负着培养四类核心艺术人才的使命:一要培育既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家;二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将世界艺术精华进行本土化再造的创新型人才;三要造就善于将艺术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助力城乡建设与提升大众审美生活的实践型人才;四要培养将中国艺术推向世界,并深刻影响世界的艺术家。林院长强调,要成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四个核心素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持续的创新意识以及扎实的实践能力。思政课程不仅是培育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艺术家提升思想境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思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艺术家才能真正理解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在创新实践中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林院长表示对央美青年学子们成长为这样的艺术人才充满信心,激励大家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中国美术事业的新篇章。

0.jpeg

本次课程主讲人宋修见教授以“何以生生不息:漫谈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为主题,开启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温度的思政课分享。他以授课当日的谷雨节气为引,如一位文化导游,带领同学们从 “雨生百谷” 的自然节律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审美智慧——如何在春耕秋收的时序里孕育对自然的敬畏,又如何将这份敬畏淬炼成笔端的山水意境与纸上的花鸟精神。

谈及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密码,宋修见教授以 “有情有义”“基因强大” 为关键词展开论述。他将文化基因比作生命体的遗传密码,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风雨而脉络清晰,正是因为其内在蕴含着 “民胞物与” 的伦理温情,以及 “兼容并蓄” 的进化机制。在中西文化对照的视野下,他以中国仙女与西方天使不同飞翔方式对比,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对举,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哲学表述与西方个体主义的话语体系对撞,层层剥开两种文明在思维根系上的差异 —— 前者是 “刚柔并济” 的辩证智慧,后者是 “二元对立” 的逻辑推演;前者追求 “崇文尚德” 的价值圆融,后者侧重 “理性至上” 的认知路径。

从文化发展角度看,宋修见教授指出中华文化具有上下通达、美美与共、代际相续三大特点。他以陶渊明 “诗心” 与 “农耕”、苏轼 “雅趣” 与 “民间记忆” 为例,阐释 “上下通达” 的生成路径;借 “中华人文三祖” 融合传说、“虎溪三笑” 儒释道典故,说明 “美美与共” 的开放体系;通过《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展现 “代际相续” 的美育传承脉络,让文化特质在具体案例中清晰可感。

临近世界读书日,宋修见教授化身 “文化荐书人”,结合自身读书心得,为同学们精心推荐经典书籍。他鼓励同学们以书为舟,在阅读中深入探寻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000.jpeg

此次“写生路上的思政课”将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这一课程,学生们更加明确了作为央美青年肩负的时代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大众审美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学生感悟

造型学科基础部本科生 王麒越

这次的思政课,让我开始思考艺术更深层次的价值与意义。当我将画笔落在画布上时,不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法上的精湛,更是思考如何通过作品传递情感、反映时代,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桥梁。从描绘普通劳动者辛勤劳作的画面,到展现人民群众在时代变革中精神风貌的作品,都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使我反思,作为一名央美的学生,不能只沉浸在个人的艺术小世界里,而应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关注民生百态,用艺术反映社会现实,为时代发声。

造型学科基础部本科生 陈可欣

在“写生路上的思政课”中,我们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洗礼。老师以生动鲜活讲解将写生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娓娓道来。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如长卷般自由舒展,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经过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后,我深刻感受到写生不仅是技法的锤炼,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让我们清晰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我们青年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最好致敬。

造型学科基础部本科生 林璟童

在此次写生思政课上,宋修见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其有情有义、自强厚德的特质令人赞叹。中国文化在审美、思维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上下通达、美美与共、代际相续的发展特点,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堂课也让我明白美育与阅读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艺术学子,我定当努力提升审美素养,在写生与创作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领略其风采。

造型学科基础部本科生 黄志颖

雨天的思政课,因宋修见老师的讲座而格外生动。他旁征博引,将深奥理论化作通俗道理,讲解深入浅出,让晦涩知识变得清晰易懂。课堂上,他还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从一草一木到雨中美景,引导我们于平凡中发现美好。他让我们明白,写生不只是绘画,更是用心观察生活,从细微处感悟思政内涵。雨丝轻落,宋老师的话语如暖流,让我明白,生活处处皆是思政课堂,写生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最美桥梁。

造型学科基础部研究生 徐亦龙

作为一名研究生,这次思政课让我对艺术创作与中国文化根脉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宋修见老师提到的“生生不息”不仅是历史概念,更是我们艺术实践的底色。课上引用的《苏武牧羊》画作让我深有感触:任伯年笔下刚毅不屈的形象,很好的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而《曾国藩家书》中"刚柔互用"的智慧,也体现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创新需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就像美院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我们既要深入学习传统,又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创作


责任编辑:朱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