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重医|学风建设“朋辈讲堂”(第一期)顺利开讲
本次讲堂主要聚焦“检体诊断学”这门重难点课程,通过系统梳理知识、厘清重难点,为百余名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重庆医科大学的同学们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习支持。
在本次“朋辈讲堂”中,两位朋辈“小讲师”结合各个板块的重难点知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详细讲解,帮助同学们夯实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动力。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23级本科生廖浩然分享课程《检体诊断学》:诊断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课程,其中涉及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当中,医学生们需要将解剖学与生理学联合起来进行运用,在解剖学当中知道各个脏器器官的位置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生理学当中理解基本的机制。我分享了体格检查的主要内容:结合视触叩听,医学生们便能够从机制上去理解一种疾病,明晰症状与体征,将疾病的发展状态铭刻于脑中,将知识变为常识。当检查结果与解剖定位、生理机制相互印证时,疾病的发展规律将自然呈现,使书本知识升华为临床诊断的直觉判断,这正是诊断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23级本科生吴宇轩分享课程《检体诊断学》:检体诊断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次分享中,我从基础学科与诊断学的联系的角度,为大家梳理课程的重点章节,并分享一些个人的学习经验。从学科关联视角剖析,三大基础学科构成了诊断学的认知基石:首先,生理学通过揭示正常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为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偏移提供了对照基准——正如心脏泵血机制的精通是辨识心力衰竭的前提;其次,解剖学的三维空间认知是定位诊断的核心支撑,尤其在触诊肝脏边界、叩诊肺界等体格检查中,器官毗邻关系的掌握直接影响检查的准确性;最后,生物化学为代谢异常提供了框架。基于这三大学科支柱,建议采用"三维学习法":通过思维导图建立系统关联,结合临床案例反推病理机制,利用虚拟解剖软件强化空间记忆。这种立体化学习不仅能深化理论认知,更能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症状线索中快速锁定诊断方向。
本次“朋辈讲堂”受到广大同学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在辅导过程中受益匪浅:有同学表示:参加本次“朋辈讲堂”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不仅让我学习到了怎样高效学习检体诊断学这门课程,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活动中,两位学长分享的学习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他们强调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仅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吴宇轩学长所说“背诵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背诵的升华”,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要将二者结合。在本次活动中,除了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他们的学习态度更让我深受触动。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不能急功近利。
此次“学在重医”朋辈讲堂以互助促学、教学相长为目标,不仅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推动朋辈间形成友好互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未来,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还将不断创新朋辈讲堂形式和内容,为同学们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助力学生提升学习素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