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融合立标准 体系重构育匠才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学院+书院”融合育人新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对于提升学生事务管理水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有效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教书与育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套系统、两张皮问题,率先建构了“学院+书院”融合育人新模式,补齐高职院校“素质育人”赛道短板。该模式通过整合打通学院、书院组织与管理壁垒,高效统筹“双院”育人资源,构建了目标一致、机制互通、责任明确、任务清晰、评价科学、资源共享的融合育人体系,将学生社区治理“末梢”转变为素质育人“前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格局,有效助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共生化”融合,破解育人主体割裂困境
学校建立了明德、正德、文德等6个书院,通过机制建构、制度规范与管理创新等手段,进一步理清并规范学院、书院育人赛道与主体权责边界,学院利用“第一课堂”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书院利用“第二、三课堂”开展素质育人活动。将“双院”融合育人新模式创新与实践纳入学校党委、行政中心与重点工作,建立党政“双向三层位”融合育人机制,健全“共生化”融合育人生态建构,形成“决策层渗透—执行层协同—操作层互补”闭环体系,实现“双院”育人目标与理念一致、育人中心与重点共商、育人资源与要素融通、育人评价与审核双线达标的良好格局。
推行干部互相兼任机制。学院副书记兼任书院院长,搭建交叉任职架构,减少沟通层级;实施联合决策,干部参与“双院”党政联席会,保障人才、资源决策协同,专业与书院育人空间共享率超90%;建立责任共担体系,兼任干部接受双重考核,挂钩学院、书院发展指标,促使教师踊跃投身书院育人。
设立校级、院级会议联系机制。校级层面每季度召开战略协调会,职能部门与“双院”每月召开业务对接会,遵循“议题搜集-方案论证-执行反馈”流程,形成问题闭环管理,将跨部门协作响应时间缩短至48小时,紧急事件处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院级通过差异化议事规则,学院院务会聚焦专业建设与科研转化,书院院务会着眼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互派观察员,完善双向列席制度,削减重复工作,降低管理成本。
“体系化”开发,填补育人元素缺失短板
学校坚持系统观念,科学研制并形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四级”人才培养融合育人内容体系,落实学院以专业课程为基本单位、书院以育人活动为基本单位的有组织精准育人工作,补齐素质教育缺体系、欠精准、少组织短板,融构双院“精准化”融合育人内容,很好地破解了育人元素缺失问题。选聘337名教师担任书院学业、思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创业以及生活导师,在书院常态化开展“六导”工作,将专业课堂与书院课堂无缝衔接。
在书院育人活动体系化开发过程中,依托书院“九学分”,围绕“真善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到三真三美三善九大课程体系;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根据刻意训练原理,按照每项活动筛选或设计3个以上育人内容,形成相互关联、逐步递进“27+M”育人任务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逐年进阶。
“标准化”赋能,破除育人管理僵化藩篱
在“标准化”赋能上,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实施OBE成果导向教育标准,书院建立“书院育人活动”认证体系,从思想引领、专业培养、实践创新等维度,共同研制4大核心指标、48个观测点的育人标准。同时,深化标准供给侧改革,体系开发1000+学院课程标准,100+书院育人活动标准以及43+育人工作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赋能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极大增强,企业满意度超98%。
“双院”协同融合促进了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同频发展。近年来,学生获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31项、市级奖项188项,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各1人,“挑战杯”全国奖项7项、市级奖项59项,学校涌现出市级优秀共青团员、重庆市三好学生等600余人。教师获国家级奖励53项,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建成国家级“双高”专业群1个、骨干专业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被评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在2024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建设评级中,学校被评为A类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