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电学子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 | 探寻传统文化 助力文化传承—— 水利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

发布时间:2024-08-17 17:48:14

水电学子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 | 探寻传统文化 助力文化传承—— 水利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社会实践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焕传统文化时代光彩。近日,我校水利工程学院团总支组建的“中华文化传承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深入重庆市璧山区非遗小镇,开启了一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邂逅之.

璧山秀湖非遗小镇是一个集非遗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小镇。小镇以非遗研学、非遗文化主题博览、非遗主题民宿、非遗美食、非遗文创商品、非遗主题演艺、文化艺术会展为主营业态,设有编艺、纸艺、布艺、塑形、重庆非遗、国际非遗六大非遗文化特色展馆,已引进微刻、古法造纸、蜀绣、苗绣、枫香染、竹编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有幸拜访了非遗微刻大师-潘啟慧,领略其微刻技艺的精妙与卓绝。

潘啟慧是“璧山微刻工艺”非遗项目传承人,被评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他与微刻结缘40余年,潜心研习微刻技法。如今74岁高龄的潘啟慧仍未放下刻刀,同时还广泛招收徒弟来传承手艺。潘啟慧说:“作为小众项目,微刻只能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传承。只要有人还愿意学,我就会手把手地教。”

潘啟慧老师说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年必做一件精品。参观过程中,潘老师也给我们分享了自己前些年做的全国金奖作品《金弦微刻》。该作品可谓是精品中的孤品,是由燕京八绝的八项技艺共同组成,与另外十位大师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其中潘老师完成的部分就是在黄金丝编成的琵琶琴弦上进行雕刻。

潘老师回忆到在刻这件作品之前用头发丝进行练手,发丝的弹性提升了雕刻的难度,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之后潘老师总结出了经验“头发跳动跟脉搏跳动一样,我抓住那个弹动的瞬间来雕刻就可以了。同学们在一刀一刻、一笔一划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禁感慨道:“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这些非遗,如今亲手尝试,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我们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在本次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情况,以及非遗文化对当地文化赋能、经济振兴的重要作用,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匠人匠心,增强了团队成员们保护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要做好非遗文化的宣传员和保护员,为中华大地处处盛开中华文化传承之花贡献青春力量。

成渝古驿道是古时川渝两地经济社会人文交往的大通道,是见证从古至今巴蜀历史烽烟的活化石。实践团队来到璧山古道湾公园参观古栈道,学习古道文化。古道两侧崖壁上雕刻着大量石刻题记,道路两侧还设有石质牌坊,有文人雅士触景伤怀的吟唱,有官吏仕绅教人从善的劝诚,还有地方百姓对官吏德政的褒奖肯定。

团队成员被璧山深远的文化底蕴和新颖的古文化展现形式深深打动,该地传统文化与休闲娱乐相结合,让市民与游客在放松身心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迈入老关口,大家仿佛跨越千年,回到了从前古道贸易往来熙攘的繁盛时期。

重庆市璧山区古道湾公园中陈列的两架二战战机模型,诉说着璧山空战的悲壮。1940年9月13日,日军编队轰炸重庆,在璧山与我国空军相遇,“913璧山空战”打响。在两方战力悬殊的情况下,我方损失惨重,而后成立“飞虎队”。1942年12月20日,“飞虎队”昆明首战告捷,屡创佳绩,以告慰璧山空战中牺牲的中国空军将士们。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是80多年前璧山空战的那场失利,促使国民党政府借助现有资源组建空军“飞虎队”抵抗残暴的侵略者,改变了有防无空的悲惨历史。而今,在苦难和动荡的挫折中不断前行的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建立起一整套完整先进的国防军事工业体系,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水利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走向实践,以璧山的文化底蕴为现实教材,深入挖掘璧山美丽生态景色后的独特文化魅力,引导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化技能感悟传统魅力,激发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与爱国热情,主动担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实践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水利工程学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水电学子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 | 探寻传统文化 助力文化传承—— 水利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社会实践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