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强心强能强发展,育心育德育新人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2-07-26 14:16:11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心理育人是大学生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大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成才的必要环节。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维载体协同育人,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升心理弹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疫情以来,常态化防控措施深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在此背景下,后疫情时代学生不断暴露出理想信念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学习压力加大、归属感降低等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当前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将“育心”和“育德”相结合,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断创新网上网下多种工作载体,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形成了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五心”工作法。

“五心”工作法解决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主体被动性、教育内容单一性等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和宏观布局,充分结合校本优势、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活动的载体与形式,打造“育心育德”“舒心舒意”“强心强能”“美心美劳”“塑心塑魂”五大活动板块,将心理育人与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构建“心德同育,多维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心圆”,让我校学生在过程中心理压力得到疏导、个人境界有所提升、干事创业敢于担当、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着力培养一批又红又专,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擦亮“心德同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


1 “五心”工作法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育心育德,用“触摸历史”补足“精神之钙”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历史是记忆的证明,是激励当代大学生继往开来,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学校围绕“育心育德”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总体思路,将心理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在“四史”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四史+”教育。即在深入学习领悟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校校史的学习,让我校学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打通为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建强载体,广泛开展网络“四史”教育。把握当代“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建强“四史+”线上教育载体,让“高大深”的政治话语换变为“接地气”的通俗话语,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开展“爱国心 报国情 强国志”线上书画摄影展、“在红旗下成长”线上征文活动、“忆革命先烈 抒爱国情怀”线上观影活动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核心优势,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二是继往开来,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校史馆是学校57年办学历史的精华浓缩铭记着代代重电人的筚路蓝缕,留存着先辈们锲而不舍之志。学生漫步校史馆,以“沉浸式”的方式触摸学校历史,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四史+”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学生理想信念持续坚定,在与历史对话中心境持续升华,激发了我校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有力提升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校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新时代重电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 触摸历史,接受校史教育



3 “秋实杯”国情校史知识竞赛

(二)舒心舒意,用“心灵SPA”促进“光合作用”

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心理教育的形式,通过人与人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范式,以实现“自助”和“助人”目的的心理健康辅导方式。在辅导内容的设置上,我校坚持以“心德同育,立德树人”为工作导向,以“网上网下”相结合为工作思路,紧扣后疫情时代我校学生实际需求,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一是心灵解压,创新打造线上“解忧杂货铺”。为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做细做小,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学生受益面,广泛利用微信、QQ等载体打造“解忧杂货铺”。“解忧杂货铺”充分吸纳了优秀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等力量,为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心理问题答疑解惑,解决学生线上学习、居家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做到“随时咨询,随时解答”,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破冰祛霾,广泛开展线下团辅活动。活动将舒心舒意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设置以“再寻英雄教师的足迹”为主题的破冰活动。围绕团辅活动的整体目标,充分挖掘重庆地方性思政教育资源,结合2021年勇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时代楷模王红旭老师的先进事迹,以分小组的方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演讲、展示,跟随英雄的足迹不断砥砺自我。另一方面设计“光合作用”行动。该项行动以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为灵感,通过开展“给陌生同学的一封鼓励信”“室友,我想对你说”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吸收的“负能量”有机转化,变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并将这份善意释放给其他同学,在我校学生中营造出舒适、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4 “心灵SPA”团辅活动

(三)强心强能,用“四梁八柱”缓解“就业焦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居“六保六稳”之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受疫情影响,当前部分领域,特别是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生产经营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就业市场用人需求还存在不确定性,对我校学生就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部分学生陆续出现就业焦虑等消极心理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学校紧抓主要矛盾,牵住高职学生就业实际的“牛鼻子”,围绕优质就业、成功创业、顺利入伍、成功升学四方面内容,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我校学生强心强能,缓解焦虑,进一步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心理育人+生涯规划”班团活动新模式,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心理育人与生涯规划同频共振的“四梁八柱”。一是以优质就业为目标,突出一个“实”字。为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培训,带领学生前往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观摩学习并邀请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全国劳模来校开展讲座,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二是以成功创业为目标,注重一个“稳”字。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公司注册、模拟运营、企业报税等培训,并邀请创业成功我校学生返校讲座“传经送宝”。三是以顺利入伍为目标,强化一个“备”字。为有参军意向的我校学生提前进行军事化训练和准军事化管理,提升成功入伍概率。四是以成功入学为目标,把握一个“引”字。为有升学意向的学生组建“升本”学习团,充分发挥朋辈效应,将传统的“单兵作战”转化为“联合进攻”,并邀请升学成功的我校学生返校讲座,分享“上岸”经验。一系列举措,充分缓解我校学生就业焦虑情绪,让我校学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规划自身发展。


5 就业培训


6 创业培训


7 参军入伍培训


8“升本”学习团

(四)美心美劳,用“天空之翼”助力“五谷丰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校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既可以引导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形成大格局、大视野,进一步巩固劳动教育成果,又可以用现代科技加速推进传统农场向智慧化农场转变,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数字化农业发展的红利,从而达到学生心理育人和农民保产增收的“双赢”局面,是让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新”起来、“活”起来、“实”起来的有力举措。农忙时节,气温骤升,各种病虫害易发多发,村民虽每日忙于人工喷洒农药,但不见成效。结合无人机专业优势,我校学生利用假期前往乡村,在专任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利用无人机技术为村民进行植保喷洒服务。活动开展的一周时间内,共计进行了20余架次飞行喷洒,完成了15家农户约70余亩水稻田农药喷洒作业。在活动中,久居校园的大学生走出宿舍,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助力农民保产增收,打开了人生格局,大大增进了对所在专业的认同感,为日后更加努力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9 走出寝室,爱心助农班团活动

(五)塑心塑魂,用“爱的微光”传递“信仰合力”

萤烛“微光”,可聚星河。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心德同育”的整体工作思路,将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持续引导我校学生树立健康良好的心态和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并由此制定了“微光计划”。积极与我校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共同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我校学生与山区留守儿童“结对子”“一帮一”,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引导我校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涤荡心灵的尘埃。一是设置“愿望信箱”,力所能及地实现结对儿童的“微心愿”,为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送去关怀和温暖,向成功实现孩子们心愿的我校学生赠送“爱心纪念卡”,对他们的助人行为表示鼓励。二是邀请留守儿童前往重庆主城游学,带领孩子们参观科技馆、海洋馆、渣滓洞、红岩烈士纪念馆、重庆“11.27”大轰炸遗址等,为山区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厚植文化自信。

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实现山区留守儿童心愿100余个,为他们送去了图书、书包、运动器械等物资。累计带领20余名山区留守儿童前往主城游学,进一步引导我校学生在“助人”中实现“自助”,在奉献爱心中不断净化心灵,成为更加健康、乐观、向上的新时代合格大学生。


10 微光计划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五心”工作法在全校各学生班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校连续14年无校园内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连续10年荣获市公安局、市教委颁发的“重庆市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多个院校专程到我校进行考察交流,“五心”工作法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随着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得到优化,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主要经验

1.心德共育,同频共振,下好心理育人“一盘棋”

育心不育德,品质不合格。育德不育心,发展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成于落实,重在谋划。给大学生呈现的活动形式、内容直接影响育人的整体效果。在策划活动时,要尽量避免单向思维,将“育心”与“育德”片面地割裂开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美育、职业规划、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并根据活动的具体特点,将以上元素充分地、适当地融入进去,让学生既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在活动中进一步坚定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心德同育”的育人效果,实现学生心理、品德的协同发展。

2.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打出心理育人“组合拳”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动脑和动手结合。科学证明,长时间在幽闭的空间内,会造成压力加大、精神萎靡、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适度的户外运动会加快“负能量”的释放,让人心情愉悦,性格开朗,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会更加乐观积极。受疫情影响,学生如果长期蜗居寝室,累积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输出和释放,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发点。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活动时,既要重视团辅活动等室内培训内容,也要适时增加如乡村实践活动等户外培训内容,让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寝室,或来到操场,或到乡间呼吸新鲜空气,用奔跑和欢笑释放心理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3.立足生本,需求为王,构筑心理育人“引力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内容的输出对象。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永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比较于“90后”,如今“0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坚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当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喜好,应时而新,顺势而进,及时更新活动的形式与载体。构建学生喜爱在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注重平时的积累,通过当下时兴的视频软件,充分观察当代学生喜爱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加以过滤、加工、整合,嵌入进活动中去,增强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的获得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进一步重视网络育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心”工作法致力于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到目前为止,“线上+线下”的工作布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仍然存在“重线下,轻线上”的问题。新媒体的出现,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缩短了学校大学生之间的层级距离,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要进一步建立“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角,切实做到大学生在哪里,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立体化思政育人新格局。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大学生常用社交软件搭建微媒体平台,并将平台打造成为学生“喜欢看、能受益、用得到”的优质平台。

(二)进一步提亮心理健康教育“五心”工作法特色品牌

“五心”工作法运行至今,已经有三年之久,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下一步将对“五心”工作法进行优化升级,不断深耕内涵,助力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贡献力量。一是建强工作队伍,在原有以优秀辅导员、心理中心教师为主的队伍结构上,充分吸纳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加入,构建起多层级、跨学科的优质队伍。二是不断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捕捉学生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争取产出一些更加契合当代“00后”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牢基础。


责任编辑:冯思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将“育心”和“育德”相结合,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断创新网上网下多种工作载体,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