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三维融合”育人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三维融合”育人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把牢“党建+思政”双核齐抓,强化“学工+社工”双工联动,突出“文化+文明”双用学生“一站式”的社区建设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双核”齐抓,推进党建与思政融合育人
学校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党建引领、团建赋能,思想铸魂、文化育人。坚持一手抓党团组织育人,建优配强学生社区党、团工作干部,不断夯实学生社区党团组织,逐步健全工作队伍、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学生思政教育,以特色党建引领特色思政,强化思想铸魂、文化育人,推进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发挥文化建设在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党团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学校党委—学生事务部党总支—学生社区党支部—学生园区党小组”四级工作体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发挥学生社区党支部在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学生社区灵活设置功能型特设党小组,打破年级、专业、师生界限,在每个园区设置“党团之家”活动阵地,建立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社区党建引领落地落细落实。二是加强团组织建设。建立“学校团委—学生社区团总支—学生园区团支部—社区楼栋团小组”四级工作体系,同步推进团的组织和团的工作全覆盖。加强学生社区团的组织生活和学生社团管理,做好团员教育和管理,了解和反映青年学生的思想、要求,着力推进学生社区团的工作和活动创新。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完善学生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校内各二级单位与学生社区党团组织的联系,制定完善党员干部责任寝室网格化管理、“1+1”结对共建等工作体系,通过联合开展党团组织生活,指导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建思政园地、党建工作坊、党建育人基地、党员先锋岗”等特色平台,推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日)等组织生活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形成富有特色、彰显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开展学生社区思政文化育人。将校史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资源的丰富内涵融入其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初心使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理想信念“浸入式”思政教育。
二、“双工”联动,推进管理与服务融合育人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优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积极推进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推进学生实际,践行“一线规则”。充分发挥学工队伍的主体作用、社工队伍的辅助作用,深耕一线、合力保障,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服务融合育人落实落细。
(一)学工队伍进社区。一是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进社区。将深入学生社区纳入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年度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专职辅导员进社区的力度、频度和深度。按照“一个中心+多个站点”思路,建成12个各具特色、分门别类的辅导员工作室,面向学生开展党团教育、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女生教育等系列活动,推动专职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社区,主动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引领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时刻走进学生心里,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二是学生社区辅导员驻社区。推进学生社区辅导员制度,公开招聘16名中共党员担任学生社区辅导员,常驻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加强社区内党团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与专职辅导员联动配合、形成合力,做到学生身边“有依靠”、学生生活“有关怀”、学生成长“有伙伴”、学生学习“有管教”、学生发展“有辅导”,打通管理服务和思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小公寓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二)社工队伍进社区。一是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学校将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带动社工专业教师、学生投身学生社区开展心理疏导、生命教育、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助人自助”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加强社工队伍与学工队伍、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联动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各展所长、功能互补,提高学生社区的服务水平。二是提升社工服务条件。推进学生社区“3+7”工程,在各园区打造“3个1”,即“1个党团之家、1个无障碍寝室、1个健身房”;在每个楼栋打造“7个1”,即“1个社区服务站、1个社工站、1个自习室、1个解压室、1个自助洗衣区、1个自助服务区、1块宣传彩屏”,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思想学习生活需求。同时,积极构建“智慧+”学生社区智能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站点,实现学生社区办事“一窗口”、生活“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形成线上与线下并轨的“1+1”社区空间,体现“小公寓大温暖”的服务价值。
三、“双文”并举,推进文化与文明融合育人
学校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打造学生社区文化识别系统。充分挖掘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大力营造学生社区育人氛围,涵育“富有学校特色、充满思政味道、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社区文化。以“全国文明校园”建设为契机,着力培养文明健康、青春向上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以点带面,实现“选塑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批”,努力拓展和强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一)打造贴近学生的社区文化。一是以德为先,突出思政文化。整合思政力量在学生社区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辅导员工作室等可视化阵地,在各楼栋每月举办2次及以上小组活动、更新2次以及上彩屏主题、开展2次及以上主题宣讲。依托各楼栋走廊建设体现党建和思政元素的“社区文化长廊”,打造与校园文化相统一的学生社区文化VI视觉识别系统。二是以智为重,突出职教文化。发挥学生社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进社区的作用,结合各园区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在“自习室”和辅导员工作室中开展读书会、学习会、讨论会等系列活动,构建“学业困难”重点帮扶机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利用“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围绕职业教育特征,深化职业生涯、就业创业体验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发展观。三是以体为基,突出健康文化。长期开放“健身房”“解压室”和“心理健康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加强体育与德育、劳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加强学生楼栋巡查,强化学生作息教导,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以美为要,突出悦美文化。在学生社区各楼栋打造“月美寝室”“阅美书屋”“枂美花丛”“越美达人”等学生社区悦美文化品牌,形成“眼观能慧心、墙壁会说话、角落可育人”的文化氛围,加强“清朗网络”“无烟校园”等专项教育引导,提升悦美意识、营造悦美环境。五是以劳为本,突出实践文化。严格落实重庆市《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宣传和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主题社会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以及创新创业等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劳动实践。
(二)打造彰显特色的社区文明。一是选树文明标杆。学校积极应对学情变化具体实际,不断加强普及型教育引导,在学生社区开展“四个文明”等展评活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育身边人,充分展示学生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和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打造文明队伍。深入践行“一线学生工作”规则,专职辅导员、学生社区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朋辈队伍带头示范,与联系班级、寝室、学生常态化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校务值班人员每日巡访学生公寓,“面对面”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实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三是建设文明阵地。在学生社区及周边建成集“党建教育平台”“素质教育平台”“职业发展平台”“心理健康平台”“资助帮扶平台”为一体化的睿德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素质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服务,努力让更多学生有参与感获得感,进一步强化“浸润式”教育,点燃学生自信之光。四是培养文明学生。将学生在学生社区的日常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生活、行为规范、成长发展纪实数据,实现一键画像、过程记录、趋势预警、智能推荐、科学评价等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着力培养社会需要、文明修身的时代新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