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誓言 明日承诺 | 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功举办2025寒假社会实践答辩会
2025年3月4日,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5寒假社会实践答辩会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成功举办。19支实践团队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主题开展深度实践,交出了一份充满青年担当的寒假答卷。
本次答辩会邀请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东苗、团委副书记周健、24级辅导员辛智强及学生会主席于澎博担任评审。他们从项目立意、实践成果、创新价值等角度进行考评,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团队实践成果展】
民族印记,融合共振"光电小子"调研队
聚焦当地民宿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状况,“光电小子” 团队前往新疆禾木乡开展了“民族印记,融合共振” 社会实践活动。禾木村是图瓦人的聚居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宿产业发展较快,但团队在调研中却发现不少问题。为此,团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给出建议。宏观上,优化村落物质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并引入数字化服务;挖掘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微观上,打造开放式前台和小院,在民宿装修中融入民族元素;变租赁为合作,采用沉浸式民俗模式,发展民俗体验空间,为禾木乡文旅发展提供新思路 。
守护千年瑰宝,传承红色记忆"快乐星球原住民"实践队
当青春与千年文物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快乐星球原住民”团队在宁夏固原博物馆的实践中,来回穿梭于《千年固原丝路华章》展厅。从北魏漆棺画,到北周鎏金银壶展柜,队员们触摸着丝路文明的璀璨印记;在“隐形将军韩练成”主题展,他们感悟革命先辈的信仰之光。通过化身志愿讲解员,小组成员用镜头记录文物故事,用问卷倾听公众心声,更以行动呼吁青年加入文保行列。团队创新性地制作短视频、设计互动问答,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这次实践不仅让学子们读懂“两个结合”的深意,更点燃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热情。历史从不沉默,传承需要行动!
科技唤醒传统汉剧"汉剧创新工坊"团队
为深入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汉剧创新工坊”团队在江小平、秦熠老师指导下,聚焦汉剧传承难题,开展“荆楚汉韵——用科技唤醒传统汉剧”活动。调研中,团队发现汉剧发展面临核心资源数字化不足、传播形式单一等难题。为此,他们着手开发小程序交互平台,搭建游戏化开发基础,通过与汉剧老师的积极交流,成员们精心雕琢小程序细节设计,搭建了数字化传播渠道,拓展汉剧传播路径。此次实践,成功推动汉剧传承创新,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的纽带,为汉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助力教育公平"塞上滨河行"教育帮扶团
教育公平是维系社会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柱。然而在偏远地区,信息壁垒高筑、资源分配失衡、防诈意识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求学之路与全面发展。为此,“塞上滨河行” 实践团队踏上征程,深入宁夏吴忠市滨河中学,采用 “线下宣讲 + 线上研究” 的双轨模式,给高三学生普及资助政策、开展防诈安全教育、倡导志愿精神学习,并同步推进发展型资助课题研究,形成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报告,为资助政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既助力学生成长,也为教育公平添砖加瓦,意义非凡。
数字赋能新农村“乡村 E 时代行动组”
“乡村 E 时代行动组”带着知识与热忱,奔赴乡村与社区,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在银龄数字助老行动中,团队成员耐心陪伴,为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通过制作简易教程、一对一指导,帮助老人触摸到科技的温度。在智慧助学活动,团队帮助孩子掌握编程基础知识,激发了他们对电信专业领域的浓厚兴趣。科技助农方面,团队精心设计了第一代微信小程序“金润水产”,并积极接入各类接口完善功能。“乡村 E 时代行动组”用点滴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诠释着当代大学生的担当。
各团队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影像和创新的方式展现了电信学子严谨务实,创新进取的精神,诠释着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新的一年,同学们将把握当下,继续投身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