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预见”成长,盈心相伴 ——“一心五元双路径”发展型心理育人模式构建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下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教育引导,科学检测预防、及时预警干预,优化家校协调,提升保障能力。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更加立体与全面的要求。
一、目标思路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心理状态复杂性凸显,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我校心理工作中,以下几个问题较为突出,其一:育人力量不足,仅仅依靠心理教师、辅导员等已无法负荷现有心理工作需求;其二:育人力量缺乏专业支持,有心无力,甚至部分心理育人力量自身受到心理污染;其三:心育文化触角众多,亟待凝练文化体系。
基于此,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总体部署,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打造“一心五元双路径”发展型心理育人模式——围绕学院“红雁领航”党建品牌,创设“红雁心声”发展型育人内容体系;开辟“人生放映室”、“心语留声机”、“科普微讲堂”、“青春试炼场”、“妙趣解压坊”五大心理实践特色模块;着力构建安全维稳、文化建设双路径立体化协同育人矩阵。积极打造心理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实施举措
(一)“红雁心声”发展型育人内容体系
我院心理育人以“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为蓝本,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时因需规划学生心理育人内容体系,使育人工作融入学生成长不同心理阶段。以“积极发展,一岁一立”为目标,打造“红雁心声”育人内容体系。
大一“立心”,以新生适应为重点育人内容,通过团体辅导,新生团建,心理普查、谈心谈话,家校联系等方式,帮扶学生完成角色转变。
大二“立德”,此时学生心态进入稳定期,以人际关系、亲密关系、自我意识为主要育人内容,开展专题沙龙、学业帮扶、个别辅导等,引导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培养恰当自我意识。
大三“立身”,此阶段学生成熟与动荡并存阶段,以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毕业分离等为主要育人内容,开展相关讲座、个别辅导,离校心理活动等。给予暖心心理关怀。分步帮助学生自我觉知、自我管理、自我成长。逐步引导他们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二)“五元联动”品牌化实践育人方式
在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创建指导下,逐步凝练我院“红雁心声”心理育人品牌,通过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辟“人生放映室”、“心语留声机”、“科普微讲堂”、“青春试炼场”、“妙趣解压坊”五大心理实践特色模块。
人生放映室
以心理电影沙龙形式,探索人性与成长。
心语留声机
征集心语传播者科普心理知识,推广解压文摘,贴近学生生活、受众面广。
科普微讲堂
主打每月一批心理委员微型讲座,提升心理委员实践技能,强化心理防护网络。
青春试炼场
开展线上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积极美好的生活态度。
妙趣解压坊
开展特色线下活动集体减压,引导学生找寻合适的方式舒缓压力,丰富心理能量。
此外,由于新生入校后3个月内心理状态不稳定情况凸显,打造“新朋友·心成长”新生系列团辅,帮助新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
(三)“双路径”立体化协同育人矩阵
逐步创建以学生自我成长为基础,朋辈互助力量作牵引,学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力军,课程教师为助,学生干部为重要力量,家庭为重要支撑,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矩阵,以“点—线—面”串联多元育人力量。创建有“双路径”心理帮扶团队。
其一,安全维稳路径。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基层力量,联合班长、安全委员,寝室长形成班级安全网络,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为安全维稳主力,及时发现危机,分工协作危机干预。其二,文化建设路径。以团总支心理部为主要力量,联合社区团总支,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团总支,积极培育“红雁心声”特色心育文化。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规范制度建设,编制《旅游规划与设计学院心理关注流程预案》,《心理委员管理办法》《心理工作站规章制度》等。全面强化团队行动力,以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工作培训,心理委员危机干预研讨,心理委员工作培训,心理工作会议为抓手,着力提升心理帮扶及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此外,积极建设“家-校”心理育人联盟,建立常态化家校合作机制,引导家长树立心理协同育人理念,建立立体化全覆盖心理育人联动机制。
三、育人成效
近年来,我院结合院情,逐步厘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生为本,贴近实际,精心组织,全面覆盖,多措并举,不断丰富“一心五元双路径”发展型心理育人模式内涵,暖心护航,助力心灵之花生根绽放。
(一)氛围打造,品牌活动影响广泛
自2018年以来,“人生放映室”、“心语留声机”、“科普微讲堂”、“青春试炼场”、“妙趣解压坊”等心理特色实践深受学生喜爱,系列活动均以“积极、发展”为主基调,调动学生内在驱动与原始生命力,通过社会接触丰富个人成长经验,调整不合理认知,调节情绪,从而改善心理困难生心境,辅助其自我意识发展,累计覆盖30000余人次,引发学生热烈反响。
(二)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成果产出
结合学院心理育人困境,产出心理研究成果。《泛娱乐背景下网络娱乐依赖对大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课题立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泛娱乐背景下网络娱乐依赖对大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音乐训练对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撰写调研报告《学业情绪与自我效能感调研》、《学生干部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调研》等,指导学生专题调研活动立项2项。实现心理育人与心理研究双相互动,助力理论指导实践有效落地。
(三)精准施策,分级关注助人自助
在心里帮扶与危机干预过程中,以学院心理关注方案为指导,根据不同疾病症状精准施策,使心理疾病发作期学生能够得到及时妥善救助,情况改善明显。普通心理困难生逐渐融入大学生活,提升个人素养,完善自我意识,找寻到适合个人的发展道路。
04
经验启示
(一)“预见”成长,催生个体发展内在动力
在心理帮扶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关注学生内在生命力,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优势,灵活激励手段,并给予向上,向善,向勤,向精的积极暗示,以内驱力触发个体精神力量。
(二)骨干培训,推动心理育人协同合力
心理育人并非孤立存在,它渗透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其他育人模块中,应以解决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借助多维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家校联动育人格局,提升心理育人实际效果,全员协同协作、同向同行。
(三)多元共建,构建品牌活动实践助力
心理育人应把握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积极开创符合其需求、乐于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采取启迪代替说教、自主探索代替被动接受的方式,立足人文关怀、聚焦心灵成长。以体系化,功能性,特色化为要点,打造品牌活动载体,同时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助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教育。于润物无声中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理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