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微党课:“百尺竿头一党员楷模引领我前行”(四)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旅游外语学院学生党员唐欣。2021年我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立足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红旗招展,万山红遍。中华民族,歌舞蹁跹。看一百年,炎黄争先。展望未来,复兴路坦。拼搏进取,华夏向前。你我共愿,祖国康健。本期微党课主题是“百尺竿头—党员楷模引领我前行”之优秀共产党员朱彦夫、路遥、郭明义、韦昌进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优秀共产党员。
01朱彦夫
朱彦夫,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7月出生,1947年9月入伍,山东沂源人。获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等称号,被誉为“永远的战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两个营进行着殊死战斗。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面对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只听到“轰隆”一声巨响,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他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喝水都是难题,为了喝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02路遥
借用贾平凹的话:"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这是我们要说的,也是我们真切体会的。一个人有了巨大的能量,此能量就会在他生前身后都充满于这个世界的。他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流人物,是巨匠,是大师,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见证人、记录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时代不死的灵魂。"他就是路遥。
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7岁时,他被过继给大伯,从此随大伯居住在百里外的延安市延川县郭家沟村。
陕西省延川县路遥故居负责人刘江涛说。“当时人们的生活都很艰苦,路遥的养父母都是老实、贫苦的农民,在当年吃饭都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咬牙凑齐学费,送路遥上了学。”从最初的创作,到中篇小说《人生》,再到史诗般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路遥一生的创作,都深深扎根陕北,从大地汲取营养,又把自己奉献给黄土地。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正处于创作思想的转型期。“但路遥认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作家应该记录中国现实的历史进程。他说“‘我要背对文坛,面向大众’。这在当时是很需要勇气的。”梁向阳说。
创作一部描摹现实的“编年史”作品,准备工作极其繁重。为了创作,路遥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了追求真实,他专程到煤矿体验生活,并多次跟工人一起下矿井。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获奖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但高强度的工作也拖垮了路遥的身体。1992年11月17日,路遥在长期与病魔抗争后,在西安离世。
03郭明义
助学献血垒土成山,扶危助困十年一日。
郭明义,男,汉族,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特级劳动模范。
今年60岁的郭明义与雷锋颇有几分相似经历。当过兵、进过工厂,甚至连介绍他们入伍的都是同一位老政委。同为汽车兵,郭明义一边勤学苦练,一边攒下津贴为灾区捐款,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被评为“全师学雷锋标兵”。
走上工作岗位,郭明义仍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当鞍钢矿山的大型卡车司机,他第二年就创造单车产量的最高纪录;接到安装进口电动轮的重点工程,他苦学英语,一年就成为外方专家的合格翻译;担任露天矿采场公路管理员,他只要没有出差任务,都会风雨无阻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步行距离超过5次长征路。
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
此时的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市郊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里。郭明义依然住在这里,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他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
2008年3月4日,他发起成立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仅一年半时间,“爱心联队”的成员已经从开始的12人发展到30人,已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郭明义说,看到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总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
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
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
04韦昌进
他叫韦昌进,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苏溧水人,中共党员,1983年10月入伍。首批“八一勋章”获得者之一 ,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曾获评“保卫改革开放和平环境的战斗英雄”。
他是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战斗英雄。
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他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1985年7月,其所在排负责坚守某无名高地。19日凌晨,敌军以2个营加强1个连的兵力,向无名高地进攻,企图撕破我军防线。激战中,他被弹片击中左眼、穿透右胸,全身22处负伤,仍然强忍剧痛坚持战斗。当身边4位战友相继牺牲后,他毅然用报话机向上级呼喊:“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引导炮兵先后打退敌军8次连排规模反扑,独自坚守战位11个小时,牢牢守住了阵地,为战斗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战斗结束后,他由于伤势过重,昏迷7天7夜,左眼失明。先后6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多次受邀参加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从战场归来后的30多年里,他时刻牢记自己是普通一兵,严格自身要求,严守纪律规矩,认真履职尽责,在历任岗位都作出了突出成绩。
至今,他的身上还残留着4块弹片,过安检时常引起“嘀嘀”响声。他说:“这‘嘀嘀’之声,时刻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敢于牺牲、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既然我们都穿着这身军装,就要时刻准备着上战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也在不断向前,如今的美好生活,都得益于前人的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时代的浪潮翻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任务,而每一位引领者都会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先锋永远先一步走到我们的前面,替我们开路探索,替我们承担未知的可能,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取百姓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争做时代的先锋,走在时代的脚步之前,这样才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