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导员”上线!我校开发“百事通”助力学生成长
科技赋能 服务创新
2024年初春,“百事通”智能问答系统上线运行。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与持续优化,如今的“百事通”日渐成熟,为全校师生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服务新体验。本学期,“百事通”迎来了重大升级,正式接入了功能强大的DeepSeek-R1大模型,无论是校历查询、图书馆借阅条例、操行分评定办法、办事流程等校务咨询,还是成绩、课表等个性化数据查询、学业指导,以及教科研支持,都能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
技术赋能,精准解析
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朱震将这一创新举措称作“智慧参谋”。他介绍道:“系统不仅实现了7×24小时的即时响应,还能通过知识图谱预判师生需求。当学生咨询职业规划时,‘百事通’会自动关联其专业课程、竞赛经历、实习数据,为学生生成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场景覆盖,预见需求
学校投入建设的“数字大脑”平台,它整合了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相关信息系统30余个,形成了“校情通”、“画像通”、“德技通”、“家校通”、“预警通”等一系列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即时响应师生诉求,更要主动预见并满足他们的潜在需求。”
智慧人文,深度交互
百事通”智能系统在设计时特别注重技术赋能与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兼备智慧与人文。依托DeepSeek-R1算法模型的长链推理优势,系统能够多维度解析复杂问题,实现自我纠错,并通过语义理解引擎与知识库的深度交互,确保每项咨询答复的准确无误。同时,系统构建了场景化智能服务矩阵,既能为师生提供精准的自动化服务,又能将个性化需求智能转接至相关部门,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保留了需求响应的温度。
师生为本 科技暖心
学业引擎:量身定制,精准突破
学校斥资打造的“数字大脑”平台整合30余个教学管理系统,构建“校情通”“画像通”等五大数字化场景。通过语义理解与知识图谱技术,“百事通”可关联学生专业课程、竞赛成果、实习经历等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职业规划路径,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需求”的智慧升级。
教师赋能:效率革新,育人深耕
“这个系统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经济管理学院的辅导员井爽老师也对新升级的“百事通”赞不绝口。让她感受最明显的是,此前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辅导员可能需要重复回答多次,现在老师们只需将通知及相关要求输入到AI辅导员知识库中,学生就可以直接向AI辅导员提问,得到准确的回答。“这样可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线下一对一地相处与交流,给予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
面对AI浪潮,慈溪学院的辅导员方益杭老师充满了危机感,他感慨地说:“‘百事通’的价值远不止于工具层面,它既是服务窗口,更是AI素养培育的平台。”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学校举办的“DeepSeek(人工智能)介绍与应用”、“AI搜资源、AI改资源、AI创作资源”教学研讨沙龙等活动,认真学习和了解AI技术,提升自身的AI素养,以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据悉,这类沙龙活动异常受欢迎,线下名额总是供不应求,远在慈溪校区和宁海校区的老师们也积极线上参与。
在人工智能应用专业教师应祥岳博士看来,“百事通”系统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位师生都能深切感受到被理解和回应的温暖,“这不仅是科技赋能教育的胜利,更是我们回归教育初心、坚守人本情怀的生动体现。”
心灵驿站:放松心情,陪伴成长
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生单景涛近期因专升本学习压力大而倍感苦恼,在忧心忡忡之际,他想到了“百事通”,便登录“智慧校园”平台,在留言区倾诉了自己的困扰。几天后,辅导员老师主动联系了他,与他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谈心对话。辅导员不仅细致了解了单景涛的学习压力来源,还结合他的专业兴趣及未来职业规划,为他量身定制了减压策略和学习资源建议。这次温馨的交谈,让单景涛深切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与温暖,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感慨地说:“‘百事通’真是个宝藏平台,不仅能智能解答常见疑问,其背后还有老师在默默关心我们的成长,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排忧解难。”
功能聚焦 校园覆盖
1 系统入口
电脑端:智慧校园首页——右侧“百事通”按钮
手机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众号——百年工商——智慧校园——右侧图标(可拖动)
2 场景应用
DeepSeek-R1相较于以往的算法模型,具有更强大的长链推理能力,支持复杂思考、自我纠错等高级推理行为,在文档处理、语义理解方面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3 特色服务
为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百事通”智能问答系统特开设“留言反馈”功能,若在问答中没有得到理想的回复,可在留言板输入问题或建议,将得到人工回复及解答。
结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AI时代,更要抓牢育人主动权,确保技术服务于育人目标。”校党委副书记俞位增表示,迅猛发展的AI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学校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探索在强化教师的育人主体性的基础上,如何让技术深度融入并赋能学生思政教育。“通过人机协同,以技术为翼、以人文为锚,让教育‘看见’每一个学生,精准捕捉学生的需求与心声,使教育的温度与关怀得以在全新的维度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