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高校 > 珠海科技学院

今天这阵仗!又过年了?

发布时间:2025-04-27 09:24:15

在大学,同一时间内

同上四堂边逛边学的思政课

是什么样的体验?

今天,3000余名珠科学生

在学校国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

同上“行走思政课”“非遗思政课”

“场馆思政课”和“AI思政课”

把“沉浸式学习”学明白了!

文化节1.gif

文化节2.gif

文化节3.gif

文化节5.png

国学院园区内

一声清脆的锣响宣告着

珠海科技学院“文脉赓续 美育润心”

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

正式开幕

文化节6.jpg

学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校长黄学寿,党委委员、副校长方壮坚,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林文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高英杰,保卫处处长朱永康,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陈闪荣,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汤义和,各二级学院团委书记参加活动。

头戴彩绘面具的舞者

伴着舞狮游龙在旌旗间穿行

在腾跃俯仰间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气神

这生动的文化图景正化作

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

伴随着铿锵的锣鼓

学校英歌队队员

脸涂油彩、双手持槌

在激昂的鼓声中不断变换招式

再现梁山好汉神采

文化节7.gif

文化节8.jpg

文化节9.jpg

祥龙昂首直探青云

寓意着吉祥和威武气魄

表演队员合力舞动龙身

腾跃间抖落漫天祥云

文化节10.jpg

文化节11.jpg

与舞龙相比

舞狮便多了一份俏皮

铜铃轻晃透出三分憨萌

眨眼时抖擞金鬃

腾转挪移间尽显威风

文化节12.gif

文化节13.jpg

琵琶婉转,竹笛悠扬

编织出了清脆的旋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蛇是神秘、灵动的象征

欢快热烈的乐曲起伏

仿佛金蛇舞动

文化节14.gif

文化节15.jpg

文化节5.png

当非遗“鹤舞”“剪纸”“竹编”等

传承人齐聚校园

将非遗承载的生态智慧

审美范式和工匠精神

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让传统技艺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化作一堂堂“非遗思政课”

文化节17.jpg

身着精心制作的仙鹤造型

或踱步或啄食,动作轻盈灵动

将仙鹤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灶鹤舞区级非遗传承人谈锦徽

将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

带到了现场

和同学们共同体会鹤舞的乐趣

“我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

了解、学习、热爱、

分享并传播三灶鹤舞”

文化节18.gif

文化节19.jpg

竹草编织,质朴天然

现场的非遗手艺人指腹一捻

坚韧的竹条便被“驯服”

竹色青黄,纹理如画

静置案上,自有一段古拙风骨

“竹有竹性,顺它,它就听你的”

省级非遗项目竹草编织技术

传承人汤展云分享到

竹编的技艺比较复杂

所以很少有学徒前来求学

他便成了父亲汤何佳唯一的徒弟

“希望通过此次传统文化节

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竹编

发现竹编潜在的魅力”

文化节20.jpg

文化节21.jpg

“三灶剪纸最独特的艺术突破

在于独创的‘梳子纹’技法

通过这种创新纹路

我完成过十二生肖的生动再现

展示过珠海特有的渔港风情”

市级非遗项目三灶剪纸

传承人陈洁荣表示

这项技艺自他外婆手中传承至今

他母亲至今85岁高龄了

但他们依然坚守着传承的薪火

除此之外,他表示

三灶剪纸突破了传统剪纸的平面局限

创造性地融合了素描、油画、

水墨画等画作的表现力

将平面变成三维

实现了剪纸艺术表现力的突破

文化节22.jpg

文化节23.jpg

文化节24.png

在这里,思政课不再是

书本上的理论推演

而是当踏入国学院、

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场馆

文化自信的基因编码

瞬时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轨迹

沉浸式的体验教育

编织成独特的场馆育人图谱


文化节25.gif

“我是广东潮州人,英歌舞对我来说

就像是刻在灵魂深处的DNA”

来自体育科学学院2022级

休闲体育专业的林鸿凯

在入学时便加入了学校英歌队

并跟随专业老师进行学习、训练

已连续三年参加文化节英歌舞巡游

“当我们的槌声在思齐馆前响起时

抽象的文化自信就有了实感

我愈加深刻地认识到

文化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口头

而要为此付出努力和行动”

文化节26.jpg

“当我们舞着狮子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展示

许多老师、同学和小朋友们前来观看

纷纷举起镜头记录

有的还和我们的狮子互动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

舞狮文化传承的快乐在互相传递”

体育科学学院2023级

休闲体育专业的莫楚维和

体育教育专业的曾小苑

今年再次操起狮头表演

“回想起每一个在训练场上

练习狮子的三拜师、麒麟步的夜晚

那时的汗水化作了今天的成就

文化传承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我希望舞狮文化能在校园继续传播

让更多人了解、传承、发扬舞狮”

文化节27.jpg

人潮涌动,漫步国学院园区
学校国医馆和科学与养生协会
在现场设立“药食同源”摊位
同学们通过学习
“医食同根,药食同用”的中医智慧
在烟火三餐中找寻到
自然食材的治愈力

国医馆老师现场把脉问诊
手指轻搭腕间脉搏
感知气血的盛衰走向
解锁人体的健康密码

文化节30.jpg

文化节29.jpg

当宋代点茶的雅致

邂逅围炉煮茶的温情

一场跨越时空的品茗盛宴开启

让人不禁沉浸式品味

岁月沉淀的馥郁

文化节31.jpg

笔锋游走,墨韵流淌

在宣纸与毫尖的触碰间

感受书法文化的独特魅力

探寻传承的风骨与柔情

文化节33.jpg

文化节34.jpg

身着或古朴飘逸

或华丽典雅的古代服饰

一步一履间

回溯千年华夏风华

文化节35.jpg

素纸铺陈,饱蘸墨水

一个个木制滚刷、拓锤起伏

山川草木、花鸟鱼虫之景

徐徐跃于纸上

千年文脉在方寸间苏醒

文化节37.jpg

文化节39.jpg

“民乐合奏就像烹饪

一锅讲究火候的汤”

2022级音乐学专业的李云霞表示
在此次文化节的演出中
他们采取了民乐合奏的形式
“身为民乐人,我们应
主动参与、大胆创新民乐
借助跨界融合和科技手段
打破民乐上的‘传统’标签
用青年的创造力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才算真正做到传承民乐
保护‘过去的声音’”

文化节40.jpg

文化节41.jpg


“传承不仅是技艺复刻

更是以年轻视角重构文化叙事”
作为原创节目《莲心逐梦》的表演者之一
2023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张滨滟表示
节目的主要灵感是来自学校校徽
在队伍的编排上也参考了莲花的形态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进行排练
舞剧在队形的编排、细节的改善
等方面都要考虑得比较全面
但每次遇到难题,大家都一起商量解决

 什么都算不上困难啦!”


文化节43.jpg

文化节42.jpg

文化节44.png

在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浪潮中

传统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苏醒

与青年学生进行智慧的交流

展现了“AI+思政课”的独特教育价值


“这是一个聚集科技、文化、学校的作品
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化一下
加上闪光灯、音响、二维码等
争取做出更具实用性的二代、三代”
黄学寿在看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9级毕业生何仕康
自创的“学校电路板”小礼品
赞赏创意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建议

文化节45.jpg


                                                     当非遗遇上AI

                                           科技为传统文化插上翅膀

                                                展现出更璀璨的火花

文化节47.jpg

在楚河汉界间

和“元萝卜” AI 棋手一决高下

传统谋略与算法预判

开展巅峰对决

文化节48.jpg

镜头对准,表情捕捉

趣味AI拍照机实时定格

生成动态表情包、漫画分镜

百变造型任你选!

文化节49.jpg

AI一键解锁新形象

数字美学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精致徽章成为专属的青春印记

文化节50.jpg

古韵与新意碰撞

科技为传统文化赋能

让年轻人在科技中

读懂文明传承的底层逻辑

才是真正的“国潮”

竹影婆娑间

藏着一门特别课堂

亭角飞檐与教学楼相望

非遗工坊在长廊

缓缓铺开千年故事

夜晚的竹林

被小摊的灯光照亮

暖黄光斑在石板路上跳跃

串成流动的星河

文化节51.jpg

文化传承不是复古

而是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

那些被青春捂热的古老智慧

正在悄悄埋进

年轻生命的年轮里

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未完待续

我们明年再相见


责任编辑:王彤
4月13日,3000余名珠科学生在学校国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同上“行走思政课”,“非遗思政课”,“场馆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