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练本领 实践笃行解民生:2024年“解民生 治学问 育英才”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完满落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更好承担“收信人”责任、展现“答卷人”担当,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于2024年6月启动“解民生 治学问 育英才”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怀揣强农强国的远大志向,农大学子深入基层,用知识赋能乡村振兴。
2024年“解民生 治学问 育英才”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设置“百名博士老区行”跨校联合社会实践、“农博士在线”社会实践、“红色共建,实践笃行”社会实践三个专题,经各学院推荐、资格审核,最终确定26项暑期主题实践调研活动立项。本次社会实践吸引了来自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园艺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3个学院的24名专家教授与150余名研究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切实践行强国强农使命,开展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高山到草原,从脱贫新村到革命老区,参与实践的研究生们前往湖北、广西、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小院、校级实践基地、红色“1+1”共建基地等,共计完成26项实践项目,紧密围绕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实际,以基层需求为导向,设计实践项目具体方案,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产学研协作探讨、党建经验学习交流与红色精神宣讲等多个主题,切实完成“开展一次深入的社会调研、进行一堂生动的红色宣讲、开展一次专业的科技培训、撰写一份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干好一件有益的基层实事”的目标。
“解民生 治学问 育英才”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传统课堂的补充,更是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为广大研究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帮助广大研究生走进社会现实、触摸时代脉搏,接地气、知民情、立大志。
跨校联盟,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在“百名博士老区行”跨校联合社会实践专题,实践小队参观学习当地政府机构、龙头企业,深化校地产业合作,为当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建言献策。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贵州等大学联合,在登坪村引入“种桑养蚕”这一创新模式,并通过技术培训、环境改善、合作社模式、市场开拓等四个方面助力登坪村实现产业振兴。我校农学院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在甘肃会宁薯豆科技小院、道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地深入农田一线、解决生产难题,为作物单产提升,果树管理与改良出谋划策;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共赴云南大理、剑川等多地开展“市域治理现代化与乡愁文化传承与保护”专题实践调研。
立足专业,农博士服务三农
在“农博士在线”社会实践专题,实践小队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深入田间地头与村屯农家,调研各地农业发展所遇切实问题,如品种改良,资源利用,养殖、种植模式更新等,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呼伦贝尔实践基地,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小队围绕原状覆播修复技术的核心要点以及应用,深入农牧区生产一线,了解中国农牧业真实的生产现状;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小队前往梨树县泉眼沟村,从总体情况和典型案例两方面分析该村的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小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全面了解当地特色家禽品种的保护利用现状、家禽养殖规模与模式、疫病防控、饲料利用及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精准把脉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与实际需求。
红色共建,引领乡村发展
在“红色共建,实践笃行”社会实践专题。实践小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知识,收集整合相关资料开展科普党课,进行红色宣讲,吸引村民的热烈讨论,取得良好宣传成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小队深入武威市古浪县、民勤县和天祝县三个县的主要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以实际行动促进当地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小队建议进一步拓宽干部选派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现代农业引入数字技术,在现有的农业与服务业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条件,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湖北省大悟县熊畈村,园艺学院小队挖掘与保护红色文化,构建包含红色文化规划空间结构、红色文化线路等红色文化游览规划,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探索熊畈村乡村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统筹2024年“解民生 治学问 育英才”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全流程、各环节、多方面。前期协调全国“农博士在线”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联盟的17所高校提供24个跨校实践基地,供我校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实践立项后为26支实践队伍提供了系统地培训动员、物资支持、安全保障,并积极营造宣传氛围,为各实践小队进行系列新闻报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实践育人成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