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飞院“院士大讲坛”--他用“跨界”,告诉你成功的法则!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学习该如何破局?
直接就业与继续深造该如何抉择?
中飞院“院士大讲坛”
邀请
香港工程院院士周允基教授
结合自己的求学与科研经历
分享他就
终身学习 持续精进
的实践与思考
近日,中飞院“院士大讲坛”活动在广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活动邀请香港工程院院士、中飞院校长特聘顾问兼航空安全首席教授周允基以“终身学习 持续精进”为题作学术讲座。周教授结合自身求学、成长、科研等经历,分享了个人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深刻体悟,勉励同学们在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技能方面持续努力。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师生代表近260人参加讲座。
在分享个人本硕博求学经历时,周教授讲到,他曾在准备香港大学物理学博士论文期间做了一年中学物理老师。正是这段快乐与收获并存的经历,使得他对物理学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博士毕业前他已经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助理讲师,那时的他已经笃定了走学术研究这条路。
讲座中,周教授以自身职业发展路径为蓝本,回顾了个人学术之路的转变以及在新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说:“由于当时所处年代和科研环境的局限性,面对困境,我经过慎重考虑和权衡,做出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变——从物理学跨界到建筑科学及消防工程。”
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使他始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最终在建筑科学及消防工程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成就。
针对当前学生普遍面临的“深造和就业”两方面的困惑,周教授表示,无论选择哪条道路,核心都在于持续学习。
如果选择继续深造,就要做好在专业领域进行一番深入研究的准备。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接触顶尖学术资源,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为未来从事学术研究、高端技术研发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选择直接就业,就要做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准备。要提前接触职场,直观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定位,为未来职业发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规划。
周教授着重强调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对于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终身学习不仅是应对职业变化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持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在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此外,他还谈到了兴趣在职业规划中的关键地位。他认为,兴趣能够激发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探索欲。
现场互动
在互动环节,周教授对现场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解答。
1. 您认为怎样的AI辅助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AI技术应用的前提是人。AI系统需要经历海量数据训练与复杂计算建模才能形成有效的分析能力。这种技术特性决定了人类不仅要掌握AI工具的操作逻辑,更要保持对专业领域的深度认知,才能在人机协作中始终把握创新主动权。因此,终身学习在智能时代更是人类发展的必需品。
2. 对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不对口问题,如何提升跨界竞争力?
跨专业就业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有所学的知识。一方面要具备“专业可迁移”的能力,形成专业的“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持续输入,练就出“学啥都快”的硬本事。
3. 学习很苦,常常会懈怠怎么办?
学习很苦,但坚持很酷。坚持不下去通常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自我激励机制。正如我刚刚所讲的,兴趣是坚持的秘诀,内驱力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和成长没有捷径,要学会在过程中收获快乐,让坚持变成一种享受。
讲座结束后,周教授来到学生一站式社区参与“院士茶话会”特别活动。他就新时代人才成长路径设计、科研创新范式、国际化素养提升等话题与学生展开交流。周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现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本次活动不仅搭建起院士与青年学子对话的桥梁,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助力学生精准定位发展坐标。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智慧火花持续迸发。
据了解,周教授始终关心关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曾多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畅谈职业发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院士茶话会
会后,民航安全工程学院2023级安全工程专业陶姚同学表示,“周教授对国际学术前沿趋势的剖析及全球职业发展图景的解读,拓宽了我的认知维度,我将以更开放的格局规划自己未来计划。”
周教授用自身的“跨界”经历和感悟,生动诠释了成功的底层逻辑。他的分享启示我们:真正的成功者永远保持求知若渴的状态,以开放的姿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时代的浪潮中做永不停歇的追光者。
周允基简介
周允基,中飞院校长特聘顾问兼航空安全首席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2012年12月,周教授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2024为香港工程院)院士。2013年7月获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
周教授曾就世界各地区200多个大型建筑项目提出消防安全规定的建议,其中包括作为顾问的1990年的香港新机场工程、2005年北京奥运会会馆、及2010年的台湾高铁等项目。周教授已有5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国际学术期刊上。斯坦福大学“标准化引文指标全科学作者数据库排名中,周教授常年跻身“战略、围防与安全研究”领域前30。曾荣获亚太火灾科学与技术协会终身贡献奖,2018年香港工程师学会金奖。目前,周教授正向航空安全工程发展,探索飞行器火灾新理论,研究超巨型可持续性航运大楼、绿色飞机库、维修中心的防灭火科学及工程加强灭火管理。
无更多数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