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实践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3-25 08:51:51 卢昱铭

“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国科学家群体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精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这一精神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是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新型研究性大学,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从2014年国科大招收首届本科生之初,“两弹一星”精神就成为了国科大文化的精神之基。回望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艰苦奋斗岁月,“两弹一星”元勋和很多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事迹让人无比感动和备受鼓舞。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未来科技领军人才”是每位国科大本科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也是每一名本科生入校后的重要学习基地。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培育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一、党建引领:以功勋精神筑牢信仰之基

案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主题文化墙

主题聚焦:在本科生集中教学的重要场所打造“功勋科学家主题”文化长廊,集中展示23位功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手稿照片及精神语录,突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

互动深化:组织优秀学生担任“红色讲解员”,开展“我与功勋面对面”主题活动,结合展板内容讲解功勋科学家的故事,让师生沉浸感悟先辈的爱国奉献精神。

成果延伸:展板内容报道同步上线掌上果壳微信公众号、本科教育网等学校官方线上平台,与线下形成联动,增强师生的活动效果。

111.png

二、文化建设:多维载体浸润精神内涵

案例1:讲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故事系列微视频

创新表达:基于“两弹一星”主题文化墙,联合玉泉书院融媒体中心打造讲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故事系列微视频,每期聚焦1至2位功勋科学家,通过学生第一人称讲述、历史场景切片、科学家精神解读等形式增强视频内容的感染力。

多域传播:在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等同步展播。使更多学生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22.png

案例2:本科生原创话剧《戈壁滩上的守候》

以剧传情:随着故事主人公中国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王希季将信号弹打上天空,1969年那段祖国科研先辈们在西北戈壁上搜寻回落卫星试验火箭的动人故事。以王希季等科学家为原型,由本科生编排的话剧《戈壁滩上的守候》站上了首届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话剧大赛决赛的舞台,再现“两弹一星”研制历程中的艰难抉择与热血奉献。

辐射育人:为了纪念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48周年而上演的《戈壁滩上的守候》,不仅演绎出王希季等科学家和解放军指战员为祖国卫星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也充分体现出国科大本科生在新时代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强国一代青年人”的铮铮誓言。

333.png

三、学生参与:青春实践赓续精神血脉

案例:“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

机制创新:在本科部团委指导下,由本科生思源科学社牵头组建由本科生主导的志愿宣讲团,宣讲团明确宣讲目标和内容,积极筹备,分工明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了讲课、知识竞答、情景剧编排、电脑模拟氢弹爆炸等多种活动。团队的足迹遍布北京、河南、贵州等地,为1000多名中小学生、社区成员及高校师生带来了丰富精彩的宣讲内容。

品牌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思源科学社联合星火公益团,面向河南省邓州市孔庄中心小学、岳洼尚德小学和贵州省遵义市苗寨四点半学校的数百名小学生进行了关于核工业和核知识的线上科普授课。从中国核工业的历史与成就,到“核力”碳达峰、人造太阳的希望,从稳定同位素、“北山”“华龙一号”等国家名片,再到铀原料的提纯加工,团队成员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科学窗户,带领他们学习核知识,领略中国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力量,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榜样引领:宣讲团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项目中,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团队写作能力强,成绩突出,为志愿服务做出贡献,被评为“优秀团队”。

444.png


责任编辑:王夺奎
“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