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湖畔学生社区|社发学院“史韵铸魂,史鉴凝心”——打造思政育人新范式
一、党建引领:校院领导一线深耕,制度护航社区发展
学生社区通过制度保障、领导垂范、党建融合,实现了领导干部联系机制“全落实”、学院领导下沉“高频次”、党建联系点“品牌化”,打造学生社区“制度刚性、实践温度、党建深度”。
构建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社区的体制机制,基本实现院领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面对面’交流,每学期参与社区党组织生活2次,细化党政领导参与社区建设责任。构建“书记院长进课堂”思政育人机制,院党委书记、院长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院党委副书记为全院新生作入党启蒙教育专题讲座,邀请校关工委理论宣传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0余场。将党建工作和口述史项目深度融合,学生社区组织“杨根思精神”进校园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创新成立“口述史团支部”及实践团,聘请学生党员骨干担任团支部书记,领导干部带队走访抗战老兵,深入指导大运河口述史团队建设。加快促深“口述史”项目成果转化为党建教育素材,培育“红色口述史宣讲队”“校史宣讲团”等品牌团队,学生创作口述史书籍、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作品98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口述史红色课堂200小时,累计辐射受众12000人,网络浏览量超10万人次。
党建赋能育沃土,先锋示范绽芳华,学生社区培育并形成多项示范性成果,厚植成长成才红色基因。近两年,2个班级获评省“先进班集体”,5名学生分获省“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称号。10个团支部获评校“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团支部获评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一百余人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员”,三十余人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干部”,十人获评“校园先锋”,多人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1人获省高校思政大比武团支部书记专项赛一等奖。
(图1 “行走的思政课”杨根思精神进校园活动)
(图2 “行走的思政课”杨根思精神进校园活动)
二、铸魂强基:思政力量扎根社区,思想浸润青春底色
学生社区组建涵盖优秀思政课教师、管理干部、关工委老同志、辅导员等资深思政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导师团队,融通第一、第二课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领青年学子在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中坚守正确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严格落实辅导员、班主任进“四室两厅”制度,定期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及时回应学生合理诉求,同时加强文化浸润和安全教育。学生满意度持续提高。
(图3 开展多样化团日活动)
三、专业赋能:多元导师协同发力,技能淬炼知行合一
学生社区依托学院学科特色与优势,聚焦‘口述史’打造系列品牌项目,并持续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专业+实践’协同育人格局。社区深入挖掘内外部导师资源,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教授,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周新国教授等口述史学领域专家赋能专业理论,特邀扬州市档案馆党组成员雍俊、处长李莉以及江苏省红色文化收藏家协会副主任李臣星等加盟实践导师团,推进理论向实践迁移。构建以专业导师、思想导师、实践导师、生涯导师为主体的“四师”护航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在口述史领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四、服务护航:精准保障汇聚一线,暖心助力成长成才
精准施策,强化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学生社区全面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开展“线上+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地走访慰问活动,走访率达100%,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科学系统地开展家庭困难生认定及各级各类助学金评定工作。依托学生党建指导中心设立学业帮扶工作站,持续探索“朋辈互助”新模式。针对“四困学生”,建立覆盖院领导、关工委、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研本学生党员的“N+1”结对机制,给予学业困难学生个性化课程辅导,学业特殊困难学生生活、学习状态有明显改善。构建五级心理安全网络工作体系,坚持围绕“五个一”工程,扎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月系列活动,提升公寓文化育人功能。邀请公安民警、校内专家为学生开展防诈骗安全教育;邀请校医疗中心老师为宿舍长做“医疗保障教育”主题讲座。
五、聚力成势:资源融通品牌引领,育人生态长效凝聚
学生社区以“口述史”系列项目为抓手,聚力赋能学生成长成才,以开设口述史课程与系列讲座,多维角度构建学生口述史学术理论脉络,扎实推进理论研习与实践探索融合育人模式。社区实践成果丰硕。两年来,团队深入江淮区域,累计走访近百位抗战老兵,出版《光辉岁月》老兵摄影集2部,和扬泰等地共建“红色联盟”。团队借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契机,从文学、交通、方言等多元维度切入,与12位分属不同领域的文化专家展开深度交流与研讨,参与录制江苏省电视台《给大运河的一封信》节目。
以赛代练,共话成长。借助“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大展”等平台,鼓励学生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遴选优秀学生代表通过学校“实践归来话感受”巡回展演,激励更多青年在交流互鉴中增强历史使命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今年《“言”承大运,“河”载千秋——口述史视域下运河活态遗产的多元保护路径探究》《“有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无声力量”培铸青年之魂——江淮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调研报告》两个项目在“大挑”校赛中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昨日重现——寻访抗战老兵 赓续抗战精神》项目获2024年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
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范式驱动下,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与技能应用能力取得显著提升。近两年来,200余人次在国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2名研本学生获国家奖学金,获国省级科创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186篇。
(图4 录制江苏省电视台《给大运河的一封信》节目)
(图5 出版《光辉岁月》摄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