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主试点单位 > 扬州大学

文汇学生社区生科学院举办“研本1+1”第一期“学海雅谈”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05 10:23:42 范昱漩 侍雨轩

为促进文汇学生社区生科学院学子思维碰撞,为学院学术发展注入全新活力,近日,生科学院在标本馆二楼报告厅举办了第一期“学海雅谈”活动。本次活动由刘慧同学主持,三位硕士研究生作为主讲人,为大家带来了不同领域知识的分享。

“同学们平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如何让特定的基因在细胞里精准地发挥作用呢?这就好比要把珍贵的货物准确无误地送到目的地。”黄俊豪同学指出,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简单来说,就是给基因打造一个“专属运输工具”——质粒。通过对质粒进行改造,把我们想要的外源DNA装进去,再送进细胞中。黄俊豪同学进一步解释,构建质粒时,要先制备线性化载体,再获取插入片段,接着进行重组反应和转化,最后通过菌落PCR鉴定来检验成果。这项技术在基因治疗、生物制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1.jpg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核心热点。然而,由于蛋白质互作体系复杂,传统研究方法在灵敏度、准确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研究人员常常在探索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陈佳敏同学指出,酵母双杂交技术为突破这一困境带来了希望。这一技术基于转录因子的独特结构,巧妙地将其DNA结合域与目标蛋白X相连,激活域与蛋白Y相连。当X和Y发生相互作用时,转录因子得以重构,进而启动报告基因的表达,实现对蛋白质互作的有效检测。陈佳敏详细阐述,酵母双杂交实验涵盖载体构建、酵母共转化、互作检测以及假阳性排除等关键环节。该技术在癌症研究中助力发现关键蛋白互作机制,推动抗癌药物研发;在抗病毒领域,也为揭示病毒与宿主蛋白互作规律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次陈佳敏同学的分享,让大家对酵母双杂交技术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该领域突破研究困境、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注入了强大动力。

22.jpg

篆刻,这颗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历经千年岁月洗礼,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彭晓凤同学引领大家踏入非遗篆刻的奇妙世界,一同感受这份在历史沉淀中醇厚的艺术韵味。古往今来,篆刻艺术的起源虽无定论,却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紧密交织。从作为权力象征的官印,到个人信物的私印,印章的用途不断演变;篆法、章法、刀法这“篆刻三法”,更是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彭晓凤同学谈到,从战国古玺的古朴大气,到秦汉印的浑厚端庄,再到唐宋官印、元押的风格转变,以及元明清代文人篆刻的蓬勃发展,每个时期的篆刻都有其独特印记。如今,篆刻艺术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最后,彭晓凤同学感慨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传承篆刻艺术意义非凡。”此次分享让大家深入了解了篆刻,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33.jpg

此次“学海雅谈”活动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三位硕士研究生的精彩分享涉及生命科学研究与传统文化两大领域,为同学们带来了知识的盛宴。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探索热情,也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希望未来“学海雅谈”活动越办越好,持续为大家搭建多元交流的平台,助力同学们在学术和文化领域不断成长,推动学院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文化传承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高冉 张然
文汇学生社区生科学院举办“研本1+1”第一期“学海雅谈”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