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教师节丨2023全国“最美教师”张洪程:守护大国“粮袋子”

来源:荔枝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9-12 11:20:38

扬州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是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他潜心问"稻"四十八载,由他研创的水稻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精确化栽培等技术成果获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在丰富发展我国作物栽培耕作理论体系的同时,更让亿万农民腰板"直起来"、"中国饭碗"满起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9月10日,张洪程院士荣获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张洪程院士近半个世纪的稻香传奇故事。

张洪程:守护大国“粮袋子”


1.jpg

改变“弯腰栽秧”历史


2.jpg

张洪程说:“我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当过农民,经历过农产品短缺的时代,自从我从事农业教育与科研以来,就把怎么让农民种地更加轻松,让人们吃得饱、吃得好和吃得健康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个群体属于长穗期生长不足,没有及时补施穗肥,搁田过重......”上午8:30分,36摄氏度高温,在扬州大学水稻试验田,张洪程给学生在田间指导。


3.jpg

每年七八月份,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时期。作为全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江苏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72岁的张洪程顶着酷暑奔波在全省40多个示范基地、20多个水稻主产县(市、区),为农民看苗诊断。回到学校,又忙不迭地对学生进行田间指导。

扬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锐说:“他就是把水稻当作自己真正的宝贝一样,早上出差之前,甚至晚上出差之后,都会来我们学校的田里走一走。”

1972年,张洪程进入江苏农学院学习,从此,他的人生就与“天下粮仓”紧紧连在了一起。他毕业留校任教。第一个研究课题就是农业的轻简化。农业轻简化的背后却是复杂的科研创新过程。田耕的次数多,能不能少一点?他着手研究水稻的“少免耕”技术;栽秧非常辛苦,能不能不栽?他又开始研究水稻的抛秧技术。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赶农时,师生们日夜不停地人工插秧做实验,不料,一场暴雨将所有的成果泡了汤。


4.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说:“有一部分秧苗飘到这个田埂旁边,没有被补栽起来,但后来我就观察这些秧苗,它也能够慢慢地把这个根扎到土壤当中,重新转弯竖立起来,它能够最终正常地生长发育,形成产量。“

善于观察的张洪程从中受到启发:何不尝试在秧苗根部包裹上泥土,然后像抛绣球一样,将秧苗抛到田里去?

张洪程说:“抛秧就犹如仙女撒花一样,人站在田埂上,将秧抛起来,抛到天空当中,然后秧苗在空中翻一个筋斗,它就能扎到泥浆里面。“

就这样,张洪程探索研究出水稻轻简化改革的第一个成果---新型抛秧技术,一改传统“插秧”为“抛秧”,把亿万农民从低头弯腰的苦活里解放出来。新型抛秧技术,不仅在江苏得到大面积推广,而且在全国迅速推开。时至今日,“抛秧”技术仍然在全国1.2亿亩水稻田中使用。

“丰产定量”栽出高产稻


5.jpg

一粒稻种的一生,从育苗到成熟,如何在最佳生长期,省时省力地种出高产稻?2004年,张洪程把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攻关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项目实施的龙头,不但要丰产、高产,还要超高产,因为只有超高产才能引领大面积生产。

张洪程说:“都是凌晨4点多钟乘车出发,赶到那里吃早饭,观察它的生长发育规律,有时候像这个背心要湿透两三次,所以我车上都放着几件背心,然后到厕所里去换一换、再擦一擦,然后再到田间去观察。”

张洪程的同事、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说:“他对水稻甚至比对他的子女还关心,小孩那个时候也是在上大学、上高中,这些事情他顾不了。”


6.jpg

张洪程和团队认为,从理论上,通过精确定量,水稻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现实是连续3年,他们并没有达到预期,每亩只有800多公斤。

张洪程说:“我们就不断地寻找,这个问题出在哪个地方,后来我们就觉得,我们基本理论并没有问题,这样一个超高产,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每一个水稻 每一个(生长发育)时段,你都必须把这个技术完美落地到位。”

张洪程团队通过壮秧培育、精准栽插,肥水按叶龄精确调控,使水稻的生长按照预先设计的发展轨迹近乎完美的呈现。凭着这份追求极致的精神,连续5年,兴化实现亩产900公斤的超高产,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高产的世界纪录。2011年,这一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洪程说:“科学研究最关键在于,向土地学习、向水稻学习,每干一件事情都必须认真,要在从中找到道理。“

此后,张洪程带领团队,又创建了南方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技术体系,攻克了机插水稻稳定高产难题。48年来,张洪程潜心研究作物栽培技术,为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间管控大师

一床薄棉被走天下


7.jpg

每年入学第一课,张洪程都要为学生们演算一个算式:1.01的365次方=37.78,0.99的365次方=0.0255。

王锐说:“就是告诉我们每天多积累一点点,然后量变产生质变,最后你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相反来说就是,如果你每天懈怠一点点,到最后你会发现,你跟别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张洪程说:“就是说一生必须勤奋,必须每一天多挤出一点,比人家多挤出一点点时间,长期积累必然有所成。“

张洪程用一个公式激励学生努力做“时间管理大师”,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时间控”。48年来,他冲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足迹遍布苏、浙、皖、赣等10多个省市。几十年来,张洪程在车上都随身带着一条薄被。


8.jpg

张洪程的助手 、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高辉说:就是驾驶员开车,他躺在这个车上休息,他充分利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休息,一旦从车上到了目的地以后,一下车就进入田间,马上转入这个工作状态。”

张洪程经常对学生说,学农的人,要不怕吃苦,双脚要踩在泥土里。从教40多年,张院士培养爱农兴农博硕士研究生140多人。


9.jpg

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扬州大学2013届博士毕业生张军说:“张老师就说,国家培养一个博士很不容易,应该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淮安这边水稻面积现在有490万亩,对于我们学农学专业的这一块来说,它的这个舞台更大 空间更广阔。”


10.jpg

潜心问“稻”48年,已经72岁的张洪程依然常年奔走在乡间田头,依然冲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因为,他还有一个火热的梦想,就是实现农业智能化、无人化,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综合目标。

张洪程说:“天天和土壤、和作物、和农民打交道,我认为是一个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做好科学研究来引领生产 引领农民,作物栽培耕作这门科学,要开辟新的赛道 跑出新的速度,要走在世界的前列。”

责任编辑:王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媒体聚焦教师节丨2023全国“最美教师”张洪程:守护大国“粮袋子”
    相关推荐